父後七日01.jpg

   朋友說:妳確定要在生日這天去看《父後七日》嗎?

  其實,我覺得生與死,是沒有差異的。唯一的不同,「生」是笑著迎接;「死」是哭著送行。

  而面對死亡,被留下來的人,又該怎麼面對,關於這個死亡的話題《父後七日》用很幽默的方式述說。但真正的死亡卻是悲痛、沉重的,往往我們還沒來得及反應的時候,繁文縟節讓人忙碌的忘記哀傷,甚至連「哭」也要抓好時機,如片中一開始主角就說:「我知道好多事情不是我能決定的,就連哭與不哭,總有人在旁邊說,今嘛毋駛哭,或者,今嘛卡緊哭。今嘛,是欲哭還是不哭?

  我想有經驗的人應該可以體會,「哭」在喪禮上是一種表演藝術,尤其依照台灣的傳統習俗,哭是代表這個人在你心中的重要性,若因此哭的越大聲、越悲痛,則代表你的孝心及思念。於傳統禮俗中,哭也要哭對時間,因此片中用很幽默的方式呈現這段哭的禮俗,哭的時間點包括吃飯、刷牙,凡道士用麥克風發出尖銳的咿呀一聲,查某囝來哭,就如導演喊「Action!」就立即披上白麻布衣,連爬帶跪哭的析哩嘩啦。

  我人生中第一次面對親人過世是在高中的時候,阿公的遺體從醫院剛送回家,當時他已穿著西裝,帶著白手套,臉色紅潤的真的不像已經死亡。我呆呆的忘了好久,甚至很想叫醒他:「阿公起來吃飯了。」當時很難相信,原來死亡就是這麼一回事,忽然就來了很多人,很多我怎麼要叫不出名字的親戚,叔公、嬸婆、舅公、舅媽還有很多我從來沒稱呼過的稱謂,當時我才知道親戚有這麼多人,也原來有些人只會在喪禮時才出現。

  然後,大家好像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事,有人燒金紙、有人備餐、有人折蓮花,一切開始忙碌起來,夜晚也熱鬧非凡,師公按照時辰開始念念有詞,而我始終也聽不懂他說什麼,只聽到一聲「拜」,就開始低頭祭拜。

  主角說:我已經開始這趟荒謬之旅。回想當時,也覺得荒謬至極,喪禮是做給死人看的,還是給活人看的?那一幕幕,像碎片般,還在腦中。孝女白琴、喪禮樂隊、罐頭塔,甚至脫衣舞,當下我只覺得,這種吵鬧的氛圍,死人應該也被吵醒了吧!然後天真的跟母親說:「如果我死了,可不可以不要請師公,嗩吶的聲音很吵,放古典樂比較適合我啦。」

  這部片很多情節都很貼近自身的感受。台灣傳統的習俗跟規矩非常的繁雜,如:吃飯要站著吃、電燈早晚都不可關、治喪期間不可殺死任何飛進屋的昆蟲、不可理髮刮鬍子等,還有很多是被長輩罵了,才知道的規矩。因此在《父後七日》當中,可以看到很多台灣傳統的規矩,都被編劇拿來幽默一下,讓這一場喪禮輕鬆而不沉重,甚至讓人笑痛了肚子。

  當然也有人問我有沒有哭?不瞞大家,當初硬拉著朋友一起去看,就是怕自己一個人在電影狂哭。不過這部電影沒有我想像中那麼以悲情取勝,而是在歡笑中帶點哀傷氣息,而最令我感動的一幕,就是主角回想騎著車背著父親的遺照,回想高中時父親從車站載著她回家的橋段。

父後七日05.JPG

她說:「爸,我今天生日耶。」
「那妳今年幾歲?」
「18啊!」
她父親停下摩托車,從車箱裡拿一顆肉粽,給她。
吃完肉粽後,父親教她騎摩托車,那是一台打檔車,她載著父親,那是她十八歲最珍貴的生日禮物。
只是同一條路、同一條橋,她卻獨自載著父親的遺照。

  這趟荒謬之旅讓人感覺一點也不真實,就像在演某部八點檔,或是夢中的情境。當喪禮過後,悲傷來襲,眼淚才真實的從五臟六腑當中湧出,怎麼也停不住。

  某天,父後的某月某日,她坐在香港往東京的班機上,看著空服員推著免稅的煙酒走過,下意識提醒自己,回到台灣入境前記得給父親買一條黃長壽。這半秒鐘的念頭,讓她足足哭了好久,直到繫緊安全帶的燈亮起,直到機長室廣播響起,傳出的聲音,彷彿是父親的聲音。他說: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降落。

  這幕,讓我想起阿公過世後的某天,大家在整理他的遺物,大人們討論著什麼要丟、什麼不要丟,我看著遺照中的他,回想起小一剛開學他騎著鐵馬送我上學的情景,那年夏天我們一起吃著波吉枝仔冰的模樣,還有他中風後用左手練習書法的神情。難道,一個人死去,在華麗的喪禮結束後,就消失了嗎?丟掉所有屬於他的東西之後,就不存在了嗎?當時,我這麼想著。

父後七日04.JPG

  《父後七日》是部令人驚艷的電影,沒有知名的演員、華麗的場景、很炫的動畫、極棒的配樂,只有相當樸實、幽默、道地的台灣味,而演員卻相當出色,演技相當真實,會讓人感覺就像是某個小村落真實記錄一樣。而當中飾演阿琴張詩盈相當搶戲,在片中她除了扮演孝女白琴、儀隊指揮、活動主持人、脫衣舞舞者,可說是所以葬儀綜藝活動什麼都會、什麼都包,由其她那熟練的口吻、架式,真讓人誤會她是做這行的。我還跟朋友說:如果她得獎,不應該以女配角,而是女主角奪冠啊!

父後七日03.JPG

父後七日02.JPG

  而飾演劇中主角阿梅的王麗雯,由於長的相當素人模樣,反而很貼近這個角色。飾演父親的太保雖然戲份不多,卻能演出台灣父親那種相當道地的模樣。而飾演哥哥的陳家祥長的很像伍佰,也把長子如父的那份情感演的相當好。而其中第二搶戲的就屬飾演道士的吳朋奉,劇中他說,他的正職其實不是道士,而是詩人,他隨口唸出的詩,還真的笑翻所有人。

  也因為有這些演員,才能把這部戲演的相當出色。然而最出色的當然要屬原著作者劉梓潔,她把父親過世後的情景寫成了短篇散文,榮獲了林榮三文學獎的首獎,短短的幾千字,平淡而真實的文字,卻能夠撼動人心。讓人想起我在文學班寫作的時候老師曾說:「好的作品不在於華麗的文字,而是能夠感動人的故事。」確實,好的故事值得一再品味,好的電影值得推薦。

  若要我說,我覺得《父後七日》是一部會讓我在花錢進電影院看第二次的電影,它有《海角七號》的幽默、《艋舺》的本土味,還有更多屬於台灣人面對死亡的態度。

  用這部電影慶祝自己的生日,讓我感受生與死是相繫的,當能活著的時候,體驗人生的悲歡離合。「如果沒有經歷過人生的谷底,無法去珍惜活著的每一刻。」這是今天跟姐妹聚餐時,我們的結論。

  還有,今天,準確的來說是29日的凌晨2點,我的侄女出世了。和我生日相隔一天的姪女,是我看著她在媽媽肚子中慢慢的長大,歡迎她來到人世,希望她在人生的旅程中,即使跌倒受傷,在明天太陽升起時,能微笑著面對新的一天。祝福她:生日快樂。

【官方網站】

《父後七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