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修築鐵路的工人發現河道漂浮著金砂後,金瓜石掀起近百年的掏金狂潮。當時流傳一句俗語:「褲袋仔袋磅子」,說出來的快去也快的濤金致富神話,讓原本質樸安靜的小村落,在擁進大批的掏金客後,開始這場漫長的發財夢。

金瓜石01.jpg

圖1.礦工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被出賣的台灣01.jpg 

  談起這部電影之前,先談起《被出賣的台灣》這一本書。

  和這一本書相遇是個偶然,那時我剛讀完《愛憎228》,對於228那段歷史才略知一二,但我的心中仍有許多疑問,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的立場,揮別藍綠,我想知道真正的事實是什麼,就這樣偶然遇到這一本書。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侯硐-04.jpg 

  曾幾何時,我愛上平溪線,每當夏天來臨,我總會想起火車窗外那片湛藍天空中寂靜的小鎮。

  侯硐,在我心中的模樣是黑白的、蒼老的、停滯的。是誰把時間的鐘暫停?是誰將侯硐遺忘?是誰還知道,他曾經是一座礦業名城,經歷七十多年的採礦歷史,直到民國79年做後一個煤坑封住後,逐漸凋零。但我唯獨戀上這份滄桑氣息,尤其在雨後氳氤的濃霧中,彷彿穿進時光隧道,來到那個曾經繁華的黑金之城。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渭水春風01.JPG

    倘若問你「國父是誰?」,多數人一定不假思索的說出「孫中山」三個字。因為自小課本就這麼教,但仔細想來,1895年清末時台灣就割讓給日本,同年孫中山才在香港成立興中會,隨後進行廣州起義準備推翻反清政府,直到1911年武昌起義才真正推翻,成立中華民國。據記載孫中山來台共四次,皆為了革命從台灣轉渡到其他國家,停留天數不長。總覺得這段歷史再怎麼兜,孫中山這名字總是離台灣太遠,要稱他為「國父」似乎遷強了點,但從小老師就是這樣教,有多少人想去搞清楚誰才能稱作台灣的國父呢!

  近年來有人提出蔣渭水才是「台灣的孫中山」,他推動地方自治、提倡言論自由,不畏日本強權,用非武裝對抗日本。他是誰?很多五、六年級生或許很陌生,這個不曾在教課書上出現過的人物,他做了什麼,能獲得「台灣的孫中山」的稱呼?《暖流》雜誌創辦人康寧祥曾這樣描述:「在我所認識的台灣近八十年來的政治人物中,要找一位像蔣渭水這樣具有活力、有熱誠、有魅力、推行的政治運動又那麼的有組織,有方法、有感染力的政治家,我想只有他一位,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人了。」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陶博館01.jpg

《百年陶語》

  火車緩緩駛離台北,天空漸漸寬闊起來,高聳的大樓、灰色的行道樹、雍塞的車流,彷彿就這樣被丟在身後,可以頭也不回。火車穿出地底,經過樹林、山佳站過後,廣播提醒著我:『鶯歌站到了』。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