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快樂頌1.jpg

  法國獨有的自由、浪漫,每年吸引許多觀光客朝聖。除了古蹟及藝術文化外,法國的美食也令人忘懷,而我們今日所看到法國看到人權與自由,在1936年卻不是這個樣子。

  《放牛班快樂頌》這名字我覺得取的很免強,雖說是《放牛班的春天》的班底,但深覺這名字與電影似乎搭不上關係。電影原名為《Faubourg 36》(市郊36),說的是在1936年的法國的一家「新天堂劇院」,長期資金週轉不靈,跟高利貸借了錢,最後還是無力償還,最終在過年那天,舉槍自殺走上絕路。

  「新天堂劇院」有一票人因此失業,由於1930年代正是法國經濟大蕭條時期,許多勞工既沒有了工作、也沒有勞工保障,其中失去工作的畢哥老婆跟人跑了,本與他相依為命的兒子也因被社會局發現畢哥無力扶養,就將兒子宋回母親身邊,還不准他去找兒子。

  於是畢哥決定努力工作,等到經濟穩定後依定將兒子接回來 扶養。他與兩個老同事米魯與賈基決定重新振新「新天堂劇院」,這三個臭皮匠開始想一些有趣的點子,不過這些趣味觀眾都不怎麼捧場,唯一做對的就是找到美麗的歌舞女郎杜絲,她的歌聲吸引許多唱片經紀人,而「新天堂劇院」也在她的出走後陷入困境。

  一次又一次的打擊讓畢哥與兒子的距離越來越遠,就在他決定放棄「新天堂劇院」認真的找一份工作時,好友米魯與賈基好心的將畢哥的兒子帶回來,讓父子兩團聚。

  有了兒子的支持,加上杜斯也找到親身父親後回到「新天堂劇院」,他們不拘泥過去表演形式,將勞工的生活化成舞台劇,獲得大眾的青睞。

放牛班快樂頌2.jpg 

  《放牛班快樂頌》雖用歌舞劇的方式來呈現,看似輕鬆,卻是有點沉重的陳述歷史。1936年是法國勞工史上重要的一年,勞工主義開始萌芽,原本超時工作的人們,開始懂得向資方爭取權利,雇主不再是老大,勞工用抗爭獲得了每週兩天的休假,每年兩週的有薪假期。

  看著法國在1936年就已經利用社會運動爭取自身利益的時候,台灣的起步卻慢很多。連一個基本的集會遊行法遲遲都無法通過,這樣如此一來,人民似乎只有選舉的權利,而政客也只有在選舉的時候看似關懷民眾,事實上人民獲得的自由卻是很少。

  台灣的勞工意識抬頭是在1986年通過勞基法,勞工開始有了自尊,有了退休金等等權益。如今我們能享受這些前人所「革命」或「抗爭」得來權益,真的是滿懷感謝。如今台灣經濟低迷,失業率仍節節高升,雖然還是有很多公司加班沒加班費,或是隨意減薪,但台灣勞工仍可受到基本的保障,也有申訴的管道,比起以往是好很多,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放牛班快樂頌》看到法國片一貫的幽默,以及老法國的浪漫情懷。其實也能輕鬆看這一部片,裡面的親子情感與優美的歌曲,絕對滿足觀者的視覺享受。當杜斯唱著「Paris...Paris...」這優美的法國香頌,讓人如置身在佈滿浪漫因子的法國街頭。

【官方網站】

《放牛班快樂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