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銀灰色的台北,搭著六點四十的火車,前往花蓮的客家小鎮-鳳林。
我總以為,只要走過太魯閣、鯉魚潭、花蓮海洋公園,就算來過花蓮。當我選擇了農林易遊網提供的旅遊獎項「訂做一個百年夢想」,那是我初次聽到「鳳林」這個地名。
鳳林鎮幽靜的藏於花東縱谷的中間地帶,向北有壽豐溪,南有太鞍溪,西邊是中央山脈,向東則是海岸山脈。這小鎮被山脈包圍其中,又有溪流走過,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宜人,像是陶淵明夢想的桃花源地一般,自給自足,與世無爭的一塊淨地。
離開台北,隨著灰濛的雲層散去,近日來的工作煩憂也一掃而空。乘著海線列車,太陽的光芒跳動在平靜的海面上,暖和旅人身。
翻開預先做好的功課,開始想像即將踏上的土地是什麼模樣。
習慣性的先了解地名的由來。「鳳林」最早有個不太浪漫的名稱叫做「馬里勿」,原是阿美族語的「上坡」之意。後來會稱作「鳳林」是相傳當時尚未開發時是一大片的樹林,到處攀爬著木蘭,乍看之下就像隻鳳凰展翅之姿,因此後來來此開墾之人就將此地稱為「鳳林」。還有另一個說法是說清朝時,稱之「奉」鄉,與「鳳」同音,再加上南有「鳳」信村,北有「林」榮村,夾在中間即稱為「鳳林」。不管何種說法正確,這「鳳」凰之「林」的小鎮,確實夾雜著想像空間。
更有趣的是,大多散佈在西部新竹、苗栗地區的客家人,竟出現在東部的縱谷當中。只有一萬多的人口當中,客家人就佔了百分之六十,其餘則是閩南、原住民與民國三十四年後來台的外省人。小小的鎮,不同的民族,和平的共存著。少了歧見,客語、台語、國語、阿美族語,許多人皆會說上一兩句,不同的語言,不同的音調,此時聽來去像是首賦格曲,合諧的和聲樂章。
當文字躍上腦袋,想像開始駢馳,卻不知不覺已到鳳林小鎮。
陽光慵懶的照在正在整修的鳳林車站上,半新半舊的模樣,活脫像個鄉下人穿禮服,有些格格不入。這模樣與我想像仍有差異,不見古樸模樣,新舊交替之中,多了一份新世代的希望。
真實是如此嗎?車站旁擦的晶亮的黃色計程車,在陽光下更顯要眼。身穿白色短袖上衣,嘴嚼著檳榔的司機大哥,正往我們這群觀光客身上瞧,看我們無意上車卻聊了起來。
大哥說他也是客家人,一出生就在這鳳林鎮上成長。當年的繁華早已走進歷史,如今只是個蕭條小鎮,剩下老人耕種,年輕人們早已離家去到大都市發展。然後重重嘆了一聲說:「這裡早就沒有工作機會。」
從他嚼著檳榔深紅色嘴唇吐出的無奈,是許多想留在家鄉,卻又不得不離家的悲傷。
我帶著司機大哥的無奈與想要發現什麼的興奮心情,走進鳳林小鎮。
說這鎮小,也不小;說這鎮大,卻也不大。熱鬧且人煙聚集的地方不過是三、四條街,過了這繁華街道,便是一畝畝耕種各種我不懂的植物,遠遠的才有幾戶人家,隔著好幾條街,又有一小聚落。四面被山包圍的平地,對我這都市人來說,是難得的美景,但若要長期生活至此,要養活自己可不簡單。
隨意逛上一會,便喜歡上這民風純樸的小鎮。大概是這份清幽之感吧,暖暖的陽光照著,風兒輕輕吹著,不知不覺步伐緩慢了,心也能靜下來聽聽這小鎮在唱歌,唱著一首幽谷中的賦格曲,和著蟲鳴鳥叫,如此就能將都市煩憂丟到雲霄之外吧!
【DATA】
名 稱|鳳林鎮
地 址|花蓮縣鳳林鎮
電 話|
交 通|花蓮九號省道南下>途經兆豐休閒農場>公路公園後抵中正公園
營業時間|全年無休。
【延伸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