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jpg 

  科學家用多巴胺來解釋愛情,他們說愛情帶來的瞬間激情與狂熱是其來有自,但不幸的是,這些化學變化平均只能維持2.5年,一但這些物質消失之後,情侶們也就會從迷醉狀態恢復過來,愛情也就逐漸枯竭。

  所以我們看的愛情童話總是寫到王子與公主幸福的結婚就結束了,我想是因為所有作者都理解到,當愛情走入婚姻,面對瑣碎生活,就會逐漸被磨到一絲都不剩。

  但愛情能否可以用科學來解釋呢?如果真是如此,可否在愛情消失之際,來杯「多巴胺」呢?

  看完這齣《清明時節》梨花父親的台詞在我腦中不斷盤旋,他說:「感情,就像一個火爐,如果不添加新柴,遲早就會燒盡。有的人選擇添新柴,有的人另起一個爐火,這個爐火可以是孩子、事業,或者大多的人會選擇愛情。」

  尋找愛情熱烈的火花容易,但維持愛情的溫度卻相當困難。

  所以每當看見老夫老妻依然能緊握彼此的手、互相照顧,這情景比任何甜言蜜語都令人感動。

  《清明時節》是綠光劇團特別推出的《臺灣文學劇場》,也是吳念真第一次導的文學作品,改編自鄭清文的著作,作品中可看出作者描繪台灣女人慘遭婚變後的痛苦與掙扎,三人之間的愛與恨,並重新認識婚姻與愛情。雖然沒看過原著,相較於人間系列《清明時節》是值得細細品味、思索的劇碼,從吳念真的表現手法大略可之,這部作品看似樸實、平淡,卻表現出台灣人對愛情的壓抑,愛的深也愛的痛。

  愛情與婚姻猶如兩人三腳的遊戲,必須齊心合作,用相同的步伐才不至於跌倒。但是,在本位主義越來越重的時代,人們越懂得愛自己,卻忘了付出。而往往傷最重的都是付出的人。

  最近有個朋友即將恢復單身,她說:揮別女人最青春的八年時光,八年的感情,決定要重新出發。畢竟35歲單身,好過40歲單身。

  我們熟知她所承受的苦,能有這樣抉擇都替她感到高興。於是我們又聊到先前一則新聞,一個七旬阿嬤到澳洲探訪孫女,意外遇到人生的第二春。愛情說來就來,也不需翻譯。

  台灣女性不婚的比例逐年攀升,如我也早列入敗犬之列。其實並非不婚,而是兩個人的生活如果沒有一個人好,為什麼需要婚姻的束縛呢?

  而《清明時節》說的正是婚姻的議題。一個在鄉下銀行當經理的白領輝昌(王識賢飾)他有個平凡的家庭,老婆秀卿(林美秀飾)是個傳統婦女,懂得持家、打掃、帶孩子。看似溫暖合諧的家庭卻因為一個女人,起了狂風暴雨。

  輝昌是個受過良好教育,對古典樂、文學皆有涉略,對生活品味也相對注重的人。偏偏媒妁之言的髮妻是個普通婦女,對音樂文學皆不瞭解,兩人因無共同嗜好而漸行漸遠。這時輝昌遇到梨花,兩人無論在語言、興趣上的契合,猶如找到靈魂的出口,於是談起純純的愛戀。

  梨花是個國小老師,也是輝昌恩師的女兒,他倆因興趣相同而發展出細微的情愫。在小小的村落中,任何消息都容易被傳播開來,於是輝昌就落入抉擇的難題中。

  輝昌是個傳統男性,知道自己應負的責任,但面對這份愛情卻顯得懦弱、膽小,在一次與秀卿的爭吵中竟說出「那妳想怎樣?」似乎要把離婚的藉口推給妻子,而自己無須承擔罪人的名稱。

  千夫所指的第三者也不好過,失去了工作,甚至被人辱罵、指指點點,這些卻都是梨花一個人默默承受。輝昌做不出承諾,下不了決定,一個人的錯,卻由兩個女人來承擔。

  三角戀情的故事以聽的太多,以前總會像八點檔那樣指責介入婚姻的第三者,但是婚姻真的是有人想介入就會被破壞嗎?

  秀卿沒錯嗎?輝昌夠勇敢嗎?梨花不痛嗎?

  但最後輝昌選擇自殺(我覺得最爛的方式),留下一筆意外險給妻子,一封信給情人,撒手人寰。

  愛情裡頭本來就沒有對錯,不過男人往往比想的懦弱一點,就像梨花說的,女人都比較勇敢。

  看完《清明時節》不知道吳導下回會改編誰的作品呢?我個人很期待《桂花巷》!

【官方網站】

《清明時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