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侯硐09.jpg

圖1.瑞三礦業

  平溪線的第一站,侯硐。曾經是座礦業名城,因擁有優質的煤田,自日治時期起便經歷了七十餘年的開採歷史,聚集了上千名礦工,養活了數千戶家庭,煤礦業的歷史,是台灣史上重要的扉頁,也是許多家庭無法遺忘的過去。但時間的流逝,產業的轉換,讓這座曾是全台最大的礦區,不得不停下腳步。民國79年在最後一個礦坑封住後,這裡繁榮的景色彷彿在一夕之間消失不見。年輕人一個、一個轉往更有機會的城鎮,留下來衰老的、凋零的,逐漸沉睡的侯硐,獨自漂流在時間洪流之中。那些繁華的、美好的過往,隨著記憶淡去……。

《斑駁的記憶》

  要談起臺北縣侯硐,必須從瑞三礦業說起。在車站對面,有一棟斷壁殘垣的黑色樓房,上頭剝落的油漆依稀可見「產煤裕國-瑞三礦業公司」幾個斗大的字,從這幾個字大略可知,當年黑金時代如何風光。

  光陰回溯到日治大正一年(西元1912年)日人木村久太郎與顏雲年在猴硐設立「久年炭礦」(瑞三礦業前身),不久遂與三井合併成「基隆炭礦株式會社」,收購了北部鐵路沿線59個礦區,之後「基隆炭礦」又與「福興炭礦」合併,就讓李建興承攬採礦工程。因日人對李建興的信任,就與他簽訂瑞芳三坑的採礦權的承包合約,因是瑞芳三坑,李建興就在昭和九年(西元1934年)成立了瑞三礦業,李氏家族的礦業就此跨越了日治與民國時期,歷經五十多年的採礦歲月。

侯硐07.jpg

圖3.瑞三礦業

  時間的巨輪在民國79停止轉動,這棟巨大的煤礦場就逐漸凋零,彷彿成了一隻巨大的黑怪獸在此沉睡。曾經軌道上載滿的煤礦、不斷冒著黑煙的煙囪,還有那一張張被煤礦燻黑的臉,這一切,像火車窗外的景色,慢慢的退到再也想不起的回憶裡頭。這棟殘破的、斑駁的建築,終於台北縣政府積極的規劃之下欲火重生,自民國94年起著手整建,守護這段台灣煤業發展史,藉由「猴硐煤礦博物園區」讓我們踩著前人的腳步,探訪這個充滿煤礦傳奇的地方。

  這段故事或許早已結束,獨留下的殘垣,卻是我們可以譜寫下去的傳說,訴說著那段老礦工的黑金歲月。

《啟程,接續時間之輪》

侯硐06.jpg

圖4.侯硐車站

侯硐01.jpg

圖5.願景館與旅遊資訊中心

侯硐04.jpg

圖6.旅遊資訊中心

侯硐17.jpg

圖7.願景館內部

侯硐16.jpg

圖8.旅遊資訊中心內部

侯硐15.jpg

圖9.願景館內部

  出了侯硐車站,沿著草坪踏上「願景館」與「旅遊資訊中心」。進入「願景館」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大片玻璃,上頭介紹著侯硐煤礦的歷史。在綿延不絕的玻璃上有文字、有圖畫、有照片,讓人更易於了解礦工當時的工作情況。

  其實,礦工的工作內容,就算藉由照片也難以想像他們當時身處的環境如何險峻,也難以體會他們是抱著什麼心情,每日在礦坑出生入死。台灣煤礦業的起源可追溯到1640年荷蘭人鼓勵原住民採煤開始,一直持續到民國60年左右才逐漸沒落。那段輝煌的黑金時光已消逝,如今我們藉由這些片段將遺忘的歷史慢慢縫補起來。

侯硐14.jpg

圖10.選煤廠

侯硐13.jpg 

圖11.運煤橋

侯硐12.jpg

圖12.瑞三礦業大樓

侯硐11.jpg

圖14.綠色步道

  走出願景館,殘破的瑞三礦業選煤廠旁有一條新規劃的樓梯,步行而上就能看見選煤廠的完整風貌,由於損毀過於嚴重,四周已圍上鐵網禁止遊客進入。這片荒廢的景色充滿著頹廢的美,是許多藝文人士最愛取景的地方。

  前方平穩整潔的軌道則是當年的運煤橋,經過翻修之後,呈現出嶄新的模樣。從左邊遠眺可見整治過的溪流與綠色步道,再遠一些,就能登上一百階看看日治時期存留下來的神社。陽光和煦的午後很適合在此散步,走過運煤橋前方就是瑞三礦業大樓,對面的聚落也就是近期很熱門的侯硐貓聚集的地方。

侯硐03.jpg

圖15.侯硐車站

侯硐02.jpg

圖16.願景館與旅遊資訊中心

  雖然礦業已經停止多年,卻在政府重新規劃之下,有了新的風貌。侯硐煤礦博物園區結合了煤礦歷史、人文、藝術、自然,讓人們更易於了解這座曾經沒落的黑金小鎮,藉由這些歷史去汲取更多土地帶來的養分,重新看待侯硐的轉變,讓停止的時間再次轉動。

侯硐10.jpg

圖14.貓街一景

  若你厭倦了都市的喧囂繁華,就乘上火車,離開熟悉的地方,忘了時間、忘了煩惱,走一趟侯硐享受一個人的寧靜,只要呼吸這裡的氛圍,親自走一圈博物園區,就能深深感受歷史的脈動,正緩慢的從眼前流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ureka 的頭像
    Eureka

    享露玩家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