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一村.jpg 

  看完《寶島一村》步出國父紀念館,我對同行的朋友說:不知道是不是生活上的差異,這部戲讓我感覺有點距離,並沒有很貼近我的生活經驗,或許你們外省人感受會比較深吧!

  沒想到她卻回答:用外省人這樣區隔很奇怪,我從小是台灣長大,沒去過中國大陸,也是台灣人啊。

  其實我這麼說全然沒有任何惡意,生活在台北,不乏許多第二代、第三代的外省朋友。對他們而言或許掛上「外省人」有些不公平,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他們,似乎不需要承擔這麼沉重的歷史重擔才對。

  政治的因素,好似讓大家對於「本省」與「外省」這樣的詞彙有些禁忌,當不斷的吶喊著:「哇係台灣人」時,族群並非相互認同,而是用著一種很奇怪的方式忽略。「本省」與「外省」好像等同「綠」與「藍」,民族與政治掛勾之後,一切都不單純,大家避諱去談,反而缺乏理解,而那個結永遠都在。

  不論本省、外省、客家或原住民,這樣詢問其實就像我們也會問:你是哪裡人?台北或是高雄;而或是年輕人總會問上一句:你是什麼星座?

  確實不論什麼人我們都是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台灣人,卻也因為不同省籍,生活習慣也會有差異。但由於媒體總是過分分化族群,誰說挺扁就是本省,挺馬就是外省,害我們也在媒體的洗腦下,更害怕與朋友談起這類話題。

  因為這次上了社大的導覽課,認識到許多外省伯伯,年紀大多六、七十,經歷過國民政府遷移來台,離開家鄉,在台灣生根。我詢問他們對於跟隨國民政府遷台的記憶,對於國民黨,對於家鄉的回憶,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感覺。談話中,讓我更能體會他們當時遷台的種種辛酸。

  回想起《寶島一村》劇裡的每一個角色,當我們若拋開既有的偏見,他們的人生確實充滿了悲傷色彩。或許當年無緣無故就被國民黨徵招,本為一個農田青年,不懂世事,卻要跟著政府南征北討。話說「勝者為王,敗著為寇」,政府打輸戰爭,他們跟隨著退到台灣這塊土地。還未跟父母妻兒道別,就來到這塊陌生土地。政府說:我一定帶著你們反攻大陸,回到故鄉。對於人生地不熟的環境,卻也只有相信。但五年、十年過去,時間白了鬢角,夢想慢慢破碎,台灣從一個暫居地變成一個家,他們調適著想家的心情,在這塊土地結婚生子。

  《寶島一村》就是由第二代的外省子女講述眷村裡每一個家庭的小小故事,談著父母的過往,敘述著不同省籍從陌生到了解,排斥到認同,直到現在六十年過去了,這裡已經是他們的家,有濃厚感情的一塊土地。

  就如《寶島一村》的結局,朱嫂(本省人)因為隔壁老趙母親傳授,靠著「天津包子」養活一家子。大牛和大毛年輕時是青梅竹馬,卻因誤會兩人分散,多年後兩人相逢在拉斯維加斯,曾經的那份熟悉感混雜著陌生,感情依舊,今非昔比。二毛卻意外嫁給本土的黨外人士。這部戲傳達的不只是當時外省移民的事件,而是如今跨越省籍之後,在這塊土地上彼此了解,這樣的情感不是應該更珍貴嘛!

  《寶島一村》是許多眷村的縮影,也是王偉忠記憶裡的景象。在眷村1990年代之後,因眷村老舊改建後的混住與年齡結構等多項社會因素,台灣居住於眷村的外省人口比例迅速降低。政府已將許多建村改建,有些成了藝術村,而有些則拆掉了。在《寶島一村》最後一幕是紀念即將拆除的眷村,大家全都回來聚在一起吃飯聊天。被拆除的房子裡裝滿許多青春與回憶,然而,告別卻是另一個新世代的開始。

  看《寶島一村》就像是在看一個認識的老伯伯一生的回憶,每當故事裡某個心酸的橋段,總會從黑暗中聽到某些人啜泣的聲音。我想亂世真的是可怕的,戰爭很可能帶走生命,也可能帶你離開家園。但《寶島一村》卻也是歡樂的,因為生命有太多美好的値得記憶。

【官方網站】

《寶島一村》

【延伸閱讀】

《台北人》  

《蛻變後的四四南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