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碇02.jpg

  一月,冬的氣味比往年明顯。天空飄起細細的雨絲,落在厚厚的大衣上,增添幾許寒意。而溪谷因雨水的洗滌顯得清澈,石頭清冷如冰,幽幽的遠山迷濛著霧氣,隨著風,一陣一陣落下,化成細雨,滴落在豔麗的花傘樹影間。

  因為雨,少了幾分人氣,卻多了一分寂靜。在冷冽的冬季來到石碇,欣賞著煙霧朦朧繚繞在古道間的美景,聽著滴答的雨聲,小橋流水人家,詩詞裡的古意就在這小鎮裡見到了。

  石碇,夾在新店跟坪林之間,早期也曾以煤礦為經濟主要來源,隨著煤業衰退後,人口也大量外移,現在則剩下一些因應觀光客而生的商店,人們來到石碇吃豆腐、喝茶,逛逛老街,隨即轉到更熱鬧的深坑走走看看。

石碇01.jpg

  我們可從地理交通來看歷史。北台灣的發展可追溯到西班牙人進入淡水開始,直到清乾隆年間北台灣才進入急遽發展的年代,開墾出許多古道,而淡蘭古道便是最重要的一條。當年吳沙進入開墾宜蘭,從基隆三貂嶺過嶺至宜蘭,形成了淡水廳往宜蘭之重要路線,也就是現稱淡蘭古道的北線—淡蘭孔道。而自艋舺一路穿越石碇等地至宜蘭的則是淡蘭古道的南線—北宜山道,文獻上原稱「淡蘭便道」。

  過去淡蘭便道主要是用來搬運木材,方式是在路上放置圓型枕木,其上由木馬滾動拉運,因而被叫做「木馬路」。石碇正是北台灣淺山地帶,發展出茶葉、樟腦、大菁等經濟作物,在開墾之初對日常生活用具上的迫切需要,於是打鐵店就隨著地方的開發而發展起來。

石碇05.jpg

  位在東街底有一家已有百年歷史的遠光打鐵店,直到現今爐火仍燒的火紅。第三代的接班人葉德茂黝黑健壯的身材看不出以六十多歲,叼著菸,一派爽朗的模樣和我以往所接觸的打鐵師傅有很大的不同,看我們手持相機,並沒有立即驅趕,還很豪邁的跟我們打招呼,說著打鐵店的故事。

  他說很可惜,今天來剛好沒開爐火,你們拍不到打鐵的畫面。

石碇06.jpg

  其實很難想像,小小的打鐵店扣除巨大的熔爐之後,能運用的空間已所剩無幾,在這低矮、老舊沾滿黑色灰塵的空間裡,隨處可見打鐵的器具,而門前則掛滿了各式柴刀、鐮刀、菜刀等。師傅說他們在祖父那帶原是在大溪開店,隨後傳到他父親及大伯才轉到石碇這個地方。自十八歲開始跟父親學習,起初只能跟在身旁燒鐵,十多年後才有打鐵機會。「卡早,師傅哄話哪敢回嘴,今仔日是師傅要聽徒弟仔ㄟ話,驚伊明仔日就走去。」他語重心長的說出現在傳統行業轉變的因素,除了年輕人不想學,覺得辛苦之外,打鐵這個傳統技術已被機械取代,鮮少人肯投入這夕陽產業,也難怪他說凡死掉一個打鐵師傅,台灣就少了一個。

石碇07.jpg

  在還沒機械化的年代,師傅和父親還有祖父三人在這狹窄的空間通力合作,才能打出一刀子,若以現在的時間成本來計算,三個人花兩三個鐘頭打一把刀很不划算。但是在當年有句俗語說:頭作番、二換鐵,意思是說在農業時代最賺錢的行業是和原住民交易,其次就是打鐵,在當時打鐵一天的所得是農民兩天的收入,所以曾經打鐵可是相當看好的行業。

  不過打鐵這個行業十分艱辛,也相當耗體力,必須跟在師傅身旁學著十多年燒鐵,這種活可不是每個人都能撐得住的,所以這個行業都是以父傳子,子再傳子的方式流傳下來。

  石碇03.jpg

  師傅叼著煙的模樣透露出幾分漂丿的男人氣味,隨手拿著鉗子便夾起重達六公斤的鐵塊,我想嚐試看看,手拿著鉗子就已覺得手酸,更別說妄想夾起那塊鐵。果真十幾年的功夫不是蓋的,除了練得一身好體力之外,他更揚言沒有什麼能難倒他的,只要客人能畫的出來,就保證做的出來。為了讓我們信服,他從桶子內拿出客人要求的草圖,除了一般的刀具之外,還包括廟宇神明的兵器、海生館獵海豚的器具,各式各樣的要求,他都能如一完成。

石碇04.jpg

  我說,師傅你真是臭屁啊!他則哈哈大笑。我問,你有沒有打過最特別的器具呢?他隨即轉身拿出一把未開鋒的劍,原是加入黃銅的「七星劍」。我拿在手中把玩著,遐想這裡是古代武俠相爭寶劍的出處,隱身於山林裡的打鐵師傅,彷彿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這間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打鐵店,與其它打鐵店一樣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命運,鏗鏘聲漸歇之後,未來,還有多少人能記得這打鐵老行業的模樣呢?或者,我們只能在博物館裡告訴我們的後代,打鐵,曾是台灣早期的行業之一,記憶中永恆的鄉土行業。

DATA

名  稱|遠光打鐵店

地  址|新北市石碇區石碇東街12

電  話|(02) 2663-1161

交  通|

【延伸網站】

《水瓶子的城市旅行-遠光打鐵店》

【參考網站】

《石碇區公所》

【參考書籍】

《台灣的老行業》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ureka 的頭像
    Eureka

    享露玩家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