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老街修復之後,三峽這個小鎮突然來了很多的觀光客。他們走擁擠的街道,幾乎無視這些紅磚建築的美,匆促的腳步,忙亂的眼神,尋找的,卻是一攤攤的美食。
台灣的老街文化似乎和美食離不開關係,人們藉由吃來定位一個地方,卻經常忽略地與人、人與歷史之間的關係。但很多時候只要靜下心,細細觀察,一定就能發現,屬於土地的故事,藏在某個角落,等待挖掘。
我曾想過,如果三峽沒有了祖師廟,那麼三峽還有什麼特色?
在尚未對文化歷史有興趣之時,三峽祖師廟在我的記憶中,是母親最常帶著我們去拜拜求平安的廟宇。和一般的廟沒有什麼不同,我們拿起香祭拜祈求,感謝上天的保佑,順遂健康。直到開始接觸台灣藝術之後,最愛就是一個人穿梭在信徒當中,欣賞這些繪畫,偶而撫摸著柱子上的雕刻。
大學修的美術史多數著重在西洋美術,我們熟知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拉菲爾、米開朗基羅,卻不知道台灣早期的畫家有誰;我們知道教堂的雕刻家多那太羅、貝里尼,卻不知道台灣廟宇的工匠有誰。一直覺得台灣的教育太忽略本土教育,當忘記自己生長的土地,又怎麼呈現自己的文化特色呢?
套句早期雕刻家黃土水所說:「我們臺灣島的天然美景如此的豐富,但是可悲的是居住於此處的大部分人,卻對美是何物一點也不了解。」
美是如此抽象,但美也需經過環境的培養,當我們舉目看看這忙亂的城市,似乎難以見到我們對傳統堅持與維護,急欲揮去我們所擁有的文化,然後指著那有如火柴盒般堆積的高樓,說他醜陋,這舉止豈不是更為卑劣嗎。
台灣人都看的太過短淺,如中國建築是為了住上十多年,西洋建築卻是要流傳於百年。這兩者建築的差異,就能看出東西方價值觀的不同。
有鑑於此,當李梅樹學成歸國,在二戰結束後,1947年被推派為祖師廟第三次重建的主持人時,他開始思考如何建造一間能媲美西方教堂的廟宇。也因為他有著濃厚的西方美學背景,加上幼小就喜歡閱讀三國、水滸等通俗小說,所以在他建造的三峽祖師廟裡頭,隨處可見中西融合的圖飾與故事。因為他,讓這棟廟宇雖稱不上古蹟,卻有著「東方藝術殿堂」的美稱,甚至吸引不少外國觀光客至此參觀。只是…這偉大的任務,他尚未完成就過世了。
能有這契機,是因圓環文化工作室的水瓶子說想辦場三峽的導覽,我便開始著手聯繫「李梅樹紀念館」的李景文先生。由於自身就住在三峽,不希望大家對三峽的認識僅僅只有老街與金牛角,三峽這塊土地,別於一般老街,他有著更深層的文化歷史,以及別處都沒有的藝術廟宇。
很多人從三峽祖師廟知道李梅樹這個人,卻不知道三峽有一間小小的私人美術館「李梅樹紀念館」,就在離三峽祖師廟不遠之處的住宅區內,緩緩散步,約五分鐘即可抵達。
當天的導覽者是館長李景光先生,他正是李梅樹的次男,今年已72歲,但三小時多的導覽仍是聲如洪鐘,不見他疲憊模樣。和李先生在三年前曾有一面之緣,本有意與他合作藝術商品開發,也因為深聊過才知道私人美術館經營不易,加上推廣力量不足,所以這一路走來,種種難題都在考驗著他們對這地區的文化與藝術的堅持。我能做的很有限,只有每次參觀之後,帶著幾張明信片離開。
別於一般私人美術館有大公司的基金會支持,資金與營運總是不需煩惱,「李梅樹紀念館」是由李梅樹的五位子女自發性的創辦,他們並沒有把李梅樹的畫賣了分得家產,卻還背負龐大的貸款,籌辦美術館。光是此舉,就值得欽佩,可見他們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深厚,寧可背負這些困難,也要將李梅樹的畫留在三峽,讓更多的人可以看到早期三峽的鄉村風情。這些景色早已隨著時間與地區規劃慢慢消失,當三峽不對被高樓取代,還剩下什麼呢?當政府只重視城市規劃的時候,不過是不斷的複製一座城市,早已忽略了,在地文化的重要性!
消失的風景,我在李梅樹的畫中尋找到記憶,如我一直無法忘懷的一幅畫《清溪浣衣》正是我兒時與母親在溪邊洗衣的情景。曾幾何時,清澈的河早已乾涸,原有鴨子戲水的溪邊,卻變成寶特瓶漂流的溪河。這幅畫,畫出多少人的記憶,也畫出當年婦女的淳樸模樣。李景光先生述說,當年此畫本來要列入展覽,在當時白色恐怖的年代,卻因戴斗笠的婦女象徵著台獨意味,(因「斗笠」外省音有「獨立」,且斗笠的外型如一個「台」字)因而不能列入展覽。這現在看來似乎是笑話一場,卻也承述出那個年代的封閉與不自由。
談起三峽祖師廟就不得不談起李梅樹。李梅樹出生於1902年桃園廳三角湧(今三峽鎮),他擁有美術家、畫家、教授、議員等多重身份,終其一生,執著於繪畫,並將其精力注入在三峽祖師廟重建工程。
李梅樹模擬的畫作
李梅樹自小就展現出繪畫天份,你還記得你小四能畫出來的畫是什麼模樣嗎?當我看著李梅樹小四模擬的圖畫,不得佩服──『這簡直是天才吧!』。在他17歲在師範就讀時,得知黃土水音《山地牧童》入選帝展,成為台灣第一個入選的美術家時,不僅鼓勵了台灣許多年輕藝術家,也對李梅樹有深大的影響。本來想到日本留學的他,卻因父親反對,不久後便結婚生子。
之後他在石川欽一郎的講習會上結識許多藝術家,並增進自己的繪畫技術,並在第二屆台展以《三峽後街》入選,其大哥看見他的繪畫才華,並資助學費,讓他跟陳澄波一同到日本留學。
人生的際遇真的無法預測,跨越兩個時代,不同國籍,李梅樹在日本習得西方藝術,卻在三峽重建東方廟宇。親眼見到他的西方印象派作畫功力後,又看到他對東方廟宇繪畫認真學習的態度不得不欽佩。有學過畫的人都知道,這兩種畫風迥然不同,且主題差異頗大,能在兩者之中取得平衡,並重建一座地區性的精神殿堂是多麼不易。這一切的成功,就是來自藝術家的堅持,也就是不斷的吹毛求疵,才有我們所見的一切。
他對藝術的堅持並非一般,起初他請來陳應彬這批工匠重修廟宇,但工匠們並不信任學習西畫的他,直到他們看到李梅樹對每一筆畫的堅持,才慢慢信任他的才能。親眼見過他的草圖,那是劃過一百、兩百張之後的傑作不得不欽佩,也唯有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才有的堅持,也才能讓三峽祖師廟發光。
在「李梅樹紀念館」可看見的是李梅樹的油畫,內容都以人像並以女性為主,其多數都是自家人或學生等等。他的繪畫風格可分早中晚三期,其早期偏向印象派風格,用色大膽,也是台灣早期多數畫家最常表現的形式之一。中期則在光復之後,偏向寫實時期,雖當時他年歲已高,卻能畫出如照片般真實的風景,著實不易。而我個人最喜歡他晚期作品,或許是因為回歸於自然,無論在題材上或是做畫風格,都融會他多年的技巧與心得,畫出更接近純真的畫作,也最感動人心。
李景光先生說,曾有一張是父親要畫他吃香蕉的樣子,當時年幼的他要維持一個姿勢好幾個小時非常不容易,但父親又非常嚴格,為了那一根香蕉,他只好忍耐。那幅畫作,至今已不知流傳何處,我們但看著72歲的他,眼中似乎閃耀著驕傲。
每一幅畫都很可能是他們家族裡的一個故事。這時大哥李景暘出現,就站在畫作前面,雖已過了數十年,但那五官與神情似乎沒什麼變化。這真是有趣的對比,不知道自己七老八十的模樣是否與現在有多少差異呢!
雖然是小小的美術館,在經由李景光的導覽之後,對三峽與李梅樹就有更深一層的理解。私人的美術館經營很不容易,必須靠著人的力量傳播,藉由導覽的方式讓更多人對三峽有更深的理解。雖然來過李梅樹美術館四、五次了,但還是第一回聽到這麼精彩的導覽。三個小時下來,收穫果真不少,讓我這個三峽人更想深入了解這塊土地的過往。
如果你還沒來過三峽,或者早已逛膩了老街,不彷走走「李梅樹紀念館」,你不但可以看到這小鎮原始的淳樸模樣,還能看到雕刻出祖師廟的魔術師李梅樹的堅持。
三峽,因為有了李梅樹,才擁有值得驕傲的地方。
【DATA】
名 稱|李梅樹紀念館
地 址|台北縣三峽鎮中華路43巷10號
電 話|02-2673-2333
交 通|
自行開車:
◎北二高三峽交流道下,順路標於長福停車場停車
大眾交通:
◎捷運-板南線新埔站 2號出口轉台北客運910經北二高直達”李梅樹紀念館”(安溪國小站)。或1號出口,轉台北客運702、703、藍19三峽站下。
◎公車-台北客運 /台北-三峽、台北-大溪,702、703、705、706三峽站下車或812三峽安溪國中下。
營業時間|每週六日:AM10:00~PM17:00 一~五歡營團體預約
信 箱|lms@limeishu.org
費 用|清潔費100元
備 註|可安排團體導覽三峽祖師廟、李梅樹紀念館及三峽老街,共需時約二小時三十分。
【參考資料】
【延伸網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