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那個世代的青春歲月,流行歌曲是青春的記印,不同的曲風呈現出個人風格。在流行歌曲誕生之前,台灣早期只有山歌、歌仔戲等戲曲,直到1932年因《桃花泣血記》才衍生了第一首電影宣傳歌曲,主唱人純純唱紅了此曲,成了台語歌壇第一位歌星,也展開了台灣流行歌曲的歷史。

  因為此曲出師得利,當時的古倫美亞唱片便開始積極的網羅作詞、作曲人材,如鄧雨賢、李臨秋、周添旺、王雲峰等人,後來也創作不少膾炙人口的歌曲,如望春風、月夜愁、雨夜花、補破網等,都是那個時代傳唱至今的好歌。

四月望雨05.jpg

  音樂劇《四月望雨》說的就是那個時代的故事,藉由鄧雨賢與純純的愛情故事,帶出日治時代下台灣當時的民族意識,用這些歌曲串起歷史,讓我們這個世代的人更了解台灣的音樂,也藉由這些歌曲,也去理解時代背後的故事。

  對我而言,這些老歌是和阿嬤共有的回憶。記得當我開始會認字的時候,阿嬤就常就抱著那本破舊的歌本,指著上面的字,要我教她唸,然後她就一字一句的教我唱,回想起來,當時我總哼著「雨夜花,雨夜花,受風雨吹落地,無人看見,每日怨嗟,花謝落土不再回。」當時不懂歌詞的意境,只好奇歌詞當中的雨夜花是朵什麼模樣的花。多年後,在多明哥演唱會當中,第一次聽見台灣民謠被拿到盛大的舞台上演唱,當時很單純的被這首歌感動,上網查了歌詞的詞意,才發現這首歌原本是一首名叫《春天》的兒歌,廖漢臣作詞,鄧雨賢譜曲,之後周添旺又重新填詞,才有了這首《雨夜花》,雖相傳是周添旺聽到一位酒家女的愛情故事所改編的,或許這樣的詞意,很符合台灣當時的時代背景,猶如一朵雨夜花,並用了「花謝落土不再回、呼阮前途失光明、永遠無人可看見」,這樣簡單的詞意,卻深遠的表現台灣被日人統治的殖民情景。不過到了太平洋戰爭前夕,這首廣被台灣人傳唱的歌,作曲者鄧雨賢卻被日本人要求譜寫成《榮譽的軍夫》軍歌進行曲,以響應聖戰,並鼓勵台灣人踴躍去當日本軍夫。

  一首歌,竟隱藏著這麼多時代的故事,這麼想來,真的很不可思議。

  尤其看完這一齣戲後,回想這一年多來我所接觸的古蹟與歷史,故事就這樣連接起來。當下,我不禁感慨,台灣經歷過這麼多,為什麼仍一無所知!是誰讓我們遺失了歷史?當我們在追求台灣定位的同時,我們又知道多少呢?

四月望雨03.jpg

  尤其在我們崇尚著西洋音樂的時候,台灣早期的歌曲卻只能被視為民謠、鄉土歌曲。《四月望雨》裡頭的主角鄧雨賢是台灣早期相當知名的作曲家,他並非只懂得鄉土小調,而是去日本學習過音樂的高材生。談起鄧家在龍潭可是赫赫有名,鄧雨賢的曾祖父曾為清代舉人之一,遠近慕名而來拜師的陸續不斷,他不但交出許多優秀的學生,九個兒子當中,有三個考上秀才,於是「一門三秀士」之說不脛而走。

  鄧雨賢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自小便待在父親身邊學習漢學,也熟悉各種樂器。自台北師範畢業後,在大稻埕的日新公學校服務二年,之後又到日本學習作曲,回國後進入唱片公司當專屬作曲家,在短短的幾年內,創作出近兩百多首曲子,只是隨著時間的移轉,許多歌曲就此消失。

  鄧雨賢代表著台灣當時精英的一代,卻也是遭遇變動的一代。在盧溝橋事變後,原本繁華而平穩的生活,因戰爭一切變了模樣。紛亂的時代留著許多悲傷的故事,鄧雨賢僅代表異族統治下的台灣人民,但多年後再來回顧這段歷史,無關民族,只因人類的自私與貪婪發動戰爭,才會如此支離破碎。

  今日,我們用這時代的眼光看待那段歷史,確實充滿了許多無奈,可是欣慰的是,台灣無論是現在或是過往,總有一群的人在為台灣這塊土地著想。就算僅僅是一首歌、一幅畫、一齣戲、一段字,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法留住這塊土地的印象。

  就如鄧雨賢在1936年的發表會上說:「藝術家有時候會認為藝術只是他們的獨佔品,將自己看的高高在上,輕視一般大眾。但是,我認為,藝術家應該和大眾更緊密結合在一起,完成他本來的使命。……我認為可以就原有的台灣音樂,例如歌仔戲和其他民間音樂改作Melody,或改善歌詞,創作成廣受大眾喜好的音樂,再透過唱片來推行,我相信,這樣一定可以走出台灣的新路。」

  七十多年前,鄧雨賢就能提出這樣的觀點。台灣,是真的應該停下腳步,好好的思索,當我們要走出去之前,是否了解自己呢!

四月望雨02.JPG

  歌曲也可以有力量嗎?《四月望雨》是第一齣以台灣人的故事為主的音樂劇,從一首大家熟知的老歌,到音樂才子的愛情故事,也因這齣戲,讓更多人知道台灣還有這段過去。這是音樂時代創作的第一部曲,第二部曲《隔壁親家》在上次也介紹過,第三部曲《渭水春風》更是直接接觸台灣的政治議題,以有台灣國父之稱的蔣渭水故事為主軸,雖然故事內容尚未知曉,卻很期待蔣渭水的故事是如何撼動人心。這部戲將於9/10上檔,有興趣的朋友可按此連結到官網!

【官方網站】

《四月望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