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預警的,午後下起一場雨,使我們奔到小小的潭南國小裡躲雨。
看著學校裡的每一個角落,散落著國小裡的種種意象,有注音的標語、淡淡的肥皂香、可愛的插圖…,這些都勾引起小學生活的記憶,有點模糊,卻又覺得那麼清晰。
山區裡的氣候變化很大,明明早上太陽才出來露臉,午後卻又飄來片片烏雲下起綿綿細雨。但卻也看盡山區多變的面貌,偶而陽光普照,偶而雲霧飄渺,能站在山頭眺望這多變山景,別有一番心境,因為這非一般城市裡所能感受。
這場雨來的快去的也快,不過十多分鐘就停了,被雨水洗淨過後的空氣裡,飄來陣陣青草香,吸一口氣,彷彿覺得身心也受了洗禮,在大自然的韻律裡,心情覺得頓時清爽舒暢。
我所站的這塊土地,是潭南村唯一的小學,創校於西元1951年,是個學生不到百人的迷你小學。1999年9月21日那天,出現前所未有的浩劫,學校滿目瘡痍的景象,還貼在教師辦公室的窗戶上,原本佔地三八公頃,頓時僅剩一千多坪。
還沒來到潭南國小之前,從網路上已知這間國小名聲非常響亮,不只因為校園別具特色,更榮獲了遠東建築獎「九二一校園重建傑出獎」。當我真正走進校園時,在布農公主的解說下,深深的感受到-原來「建築」是可以符合人的生活方式。
基於好奇,上網搜尋了潭南國小的設計師「姜樂靜」小姐──「姜樂靜建築師1963年出生於台中市,大學時念逢甲大學土木系,大二轉系至建築系,同年轉到東海大學建築系。建築師接案子的重點在於案子是否『有趣』?所謂的『有趣』,包括業主是否接受比較新的建築觀念?思想上是不是溝通順暢?甚至可以一起腦力激盪來思考建築的各種向度。」(引用:劉士傑:訪談設計師)
在都市裡的空間裡,層層堆高的建築,雖然簡約,但方正的空間裡,卻失去建築該有的溫度,雖很多社區裡設有休閒空間,但在密度這麼高的空間裡,總覺得身在鴿子籠般狹小。
但來到潭南國小,乍看建築灰色的泥板搭上原木的建材,頗具都市裡的「誠品」風格,原本以為又是一個將都市美學搬到部落裡的案例,但仔細聽講,得知這棟建築是讓當地居民參予協調的方式來進行設計,而每一個環節都經過校方與社區居民投票所決定,透過這種相互合作的模式,反映出在地文化與在地需求的相同意識。
「在地的野生環境最美,面對自然山林,建築物也要謙卑地與自然環境共融。」透過簡單的形式將建築隱藏在山林之中,姜樂靜以這樣的設計理念,讓潭南國小能夠呈現出屬於自己的文化與美感。並以布農族的傳統家屋作為出發點,將家中重要位置的小米倉化為知識糧倉的圖書館,用知識拓廣視野,讓學童知道精神糧食的重要性。而圖書館外的小廣場更藏玄機,左右兩處意為火爐的地方,乍看是不過是兩張長桌椅,但下方藏有多張板凳,可讓更多學生可以在戶外看書、嬉戲。
旁邊則是沒有門窗的自然教室,使用自然採光,晴時可聽蟲鳴鳥叫,雨時可聽雨低落下的聲響,偶而校長會請廚房阿姨煎牛排,鼓勵表現優異的學生。聽完布農公主的敘述,內心好生羨慕,能這樣自在渡過童年夫復何求啊!
二樓則是上課的教室,從窗外往內看,小巧的教室卻是五臟俱全,教室採用挑高設計,並將閣樓設計為午睡的地方,可見幸福的學生吃完飯可以躺著睡覺。布農公主說:「我們這裡的小朋友,都很喜歡待在學校呢!」能聽到學生能這麼喜歡自己的學校,看來潭南國小的重建非常成功!
這棟建築的評斷皆有不同,有人覺得應以傳統建築作為延續,而不該以新的設計注入其中,但我覺得潭南國小能打破「學校」與「家」的藩籬,採用使用者的角度來思考,這種為他人設想的思考方式,這也不正是要教導給孩童的課題嗎。
學校是知識的傳承,但校園也可以是文化的延續,我看到潭南國小的設計不單只是一間教室,而暗藏種種文化教導,也讓新生代的布農子弟不只是崇尚流行文化,也能了解自己文化的優勢。不止於此,課程也加入母語教學、織布與八部合音,相信有了文化的耕耘,未來就能看到這股力量的展現。
◎導覽訊息◎
◆導覽單位:潭南社區發展協會
◆導 覽 人:金惠玉
◆聯絡電話:0989-643-608
◆費 用:1200元
◆建議人數:10~20人
◆導覽地圖:http://www.shini-tour.org.tw/shini-12-2.asp
◎部落訊息◎
◆地點:潭南國小
◆地址:南投縣信義鄉潭南村和平巷49號
◆電話:049-274-1381
◆交通:國道3號→名間交流道→台3線→名間鄉→台21線→水里鄉→台16線→投63縣道→潭南村
◆時間:上課時間可參觀,但勿影響教室上課及拍攝,
◆網址:http://www.tnps.ntct.edu.tw/
◎參考網站◎
離日月潭很近~~
在潭南國小上課的小朋友真幸福
還有...小米酒很棒~~哈哈!!!
現在的國小蓋的好漂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