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神廟01.jpg

  遲來的春季梅雨,在五月雷聲轟隆隆作響。

  向來就怕閃電打雷,因為總讓我想起小四那年。父母在五股工業區開了一間小餐館,那時我總會在放假時搭著公車到餐館幫忙端菜洗碗,由於生活並不富裕,餐館從早忙到晚,早餐賣的是豆漿饅頭,午餐是自助餐,晚餐則配合工業區賣起快炒餐廳。還記得那晚,父親的朋友抓來了一隻野兔,當晚他們就將兔子耳朵吊起來,剝皮宰殺,我見到此景時竟嚇的驚聲哭泣,而那隻可愛的兔子,就變成餐桌上的佳餚。

  那晚,餐館很晚才打烊,而我們總是把桌椅堆在一旁,在地上鋪著涼蓆,一家人一起睡覺。凌晨,母親急切的將我從夢中喚醒,朦朧之際,乎感到一陣冰冷,那時心頭一驚,才知道水已淹到膝蓋,鍋碗瓢盆也隨著雨水無邊際的漂盪著。我被此景嚇著,呆呆愣在那看母親搶救著物品,但水的力量實在太可怕了,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那些飲料不斷的飄走,怎麼也攔不下來。但雨勢越來越大,彷彿整個房子都要被沖走一樣,我們只能選擇儘快逃走,父親背著我穿過馬路想逃到對面的工廠避雨,我還記得那條馬路分明不大,那晚卻覺淂像是在跨越海洋一般,舉步維艱。雨水毫不留情的往我們身上拍打,原本漆黑的夜瞬間被閃電化成白晝,彷彿在警惕世人不該作惡,隨即雷聲轟隆隆的落在漆黑的夜裡。

  我總覺得那場大雷雨是因為吃了那隻野兔,雷公對我們的逞罰,不過父親卻嗤之以鼻,說這只是自然現象,但無論如何,自此我就對閃電打雷有種莫名的恐懼。

風神廟02.jpg

  說起打雷,就令我想起台南有間《風神廟》就在神農街附近。神農街舊稱北勢街,是清朝時期五條港區域,位在南勢港與佛頭港河道間的狹窄土地。在清乾隆時期五條港是外接鹿耳門港,各個郊商群聚在此,街市繁華熱鬧,可見不同貨物在此流轉。

風神廟06.jpg

  昔日大陸的官員來此,須從鹿耳門治安平上陸,再乘小舟至大井頭海線上岸。渡船頭就是知府率文武官吏接昭的地方,由於海線變動之故,一直沒有固定地方,直到乾隆初期,海岸向西延到南河港安瀾橋附近「鎮渡頭」一帶,乾隆四年(西元1739年)興建接官亭,並將風神廟建在此地,以祈求官吏來去能渡海平安、一路順風。

風神廟05.jpg

  初建時建築為三進殿堂,第一進為大門,第二進無官廳,第三廳則是祭祀風神,之後當地人又加建第四進大士殿,供奉觀音大士。當時台灣知府蔣元樞認為渡船頭既為府城的出入門戶,建築應當雄偉壯麗,於是重修擴建官廳、風神廟、文武官舍、碼頭以及擴建一座接官亭石坊,兩側則有鐘樓鼓樓,建築規模相當完整,在當時被譽為清代八大廟宇之一。

風神廟04.jpg

  而今,所見的風神廟已失去當年宏偉的模樣,其因是在日治大正13年(西元1924年),因馬路擴建將官廳後面的殿、屋、公館全部拆除,廟堂則移到官廳供奉,從此宏偉的規模已不復存在。直到民國81年政府重新修復接官亭及鐘鼓樓,才有現今模樣。

  中國早期的民俗信仰則來自於自然崇拜,因人類的生活都與自然息息相關,自然界的一切被神格化之後,就成了自然神,風神也是其中之一。風神起源很早,在《周禮》便有記載,相傳風神持有一隻蘊藏風的寶貝葫蘆,只要打開葫蘆口,就可放風,風的強弱,全憑風神控制,所以又是航海的保護神。

風神廟03.jpg

  台南的《風神廟》是全台唯一主奉風神的廟宇,旁祀水神、火神、雷公、電母,都代表人類對大自然威力的敬畏。另祭祀佛祖,及感念知府蔣元樞擴建風神廟,並設立蔣公子(蔣元樞)神像。

風神廟07.jpg

  這間近三百年歷史的風神廟,靜靜的佇立在神農街一旁,偶然走過,看見人類對大自然的崇敬,也暗藏臺灣百年的移民記憶。

DATA

名  稱|風神廟

地  址|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三段1438

電  話|

交  通|
開車
◎走國道1號高速公路下仁德交流道→往市區方向直走→接西門路→再接民權路→風神廟

【參考資料】

《風神廟廟方資料》

【參考網站】

《五條港歷史區域營造計畫》

《走讀台灣-風神廟》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