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修築鐵路的工人發現河道漂浮著金砂後,金瓜石掀起近百年的掏金狂潮。當時流傳一句俗語:「褲袋仔袋磅子」,說出來的快去也快的濤金致富神話,讓原本質樸安靜的小村落,在擁進大批的掏金客後,開始這場漫長的發財夢。

金瓜石01.jpg

圖1.礦工

金瓜石02.jpg

圖2.金瓜石

  金瓜石曾有「亞洲第一貴金屬礦山」美譽,經過百年來的開採,礦產量已大不如前,臺金公司在1980正式關廠後,曾經的巨大變動似乎被世人悄悄忘記,小村落又回到原有的自然寧靜。端看山嵐間的雲霧變化,很難想像當年燈火通明的金瓜石點燃許多人的掏金夢,直到電影《悲情的城市》與《無言的山丘》人們才憶起金瓜石那段輝煌歲月。

金瓜石03.jpg

圖3.鳥居

金瓜石02.jpg

圖4.基隆山

  一百年前的金瓜石,因含有豐富金礦而受到矚目,經過時代的劇變與轉折,而今走進黃金博物園區,卻發現時間竟凝結在二十世紀某年某月某日,那段曾經輝煌的礦業文化歲月中。

  撫摸著歲月的牆,少了喧鬧、挖礦的聲響,金瓜石還是當年的模樣嗎?沿著紅磚道直直走去,被修復的建築、陳列的歷史足跡,似乎有種魔力,把人拉進既真實又虛幻的掏金時光。而我們跨越百年後相逢的,僅管只是片段,也是如此美好。

第一站:四連棟

金瓜石04.jpg

圖5.四連棟

金瓜石05.jpg

圖6.四連棟

  朦朧的雨天,霧氣纏繞著日式的房舍,帶出金瓜石特有的哀愁面貌。在日治時代,住宅的位置高低,不僅代表視野寬窄,也代表著居住者的地位。身份高者居所越高,反之亦然。

  紅磚道旁有四棟木造日式房舍,是當時日本?業株式會社建於昭和八年(西元1933),供當時日藉的礦場技術人員及其眷屬居住,光復後,又成為台灣金屬公司的高階職員宿舍。當採礦的燈火熄滅後,這木造的房舍也逐漸荒廢、傾頹,僅剩的屋脊也不堪一擊。

  為了保存地方文化與記憶,2004年將四連棟只定為縣級紀念性建築,並在隔年開始進行日式工法修復,拆除舊有建材,再重新組裝建造。為了維持原有風貌,修復盡量使用原有材料、舊有電氣設備,並做了防腐防蟲處理,一切如此講究,才有現今完整的風貌。

金瓜石07.jpg

圖7.四連棟內部-廚房

金瓜石08.jpg

圖8.四連棟內部-飯桌

金瓜石06.jpg

圖9.四連棟內部-起居室

  這棟保有原有的日式風味建築,如今規劃成「生活美學體驗坊」,內有玄關、客廳、起居室、茶間、浴室,呈現當年生活習性;防空洞則反映時代背景;庭院、陳設則表現當時的美學觀點。

  殘舊的建築,也能在工匠的巧手下重新賦予新生命,四連棟在這塊土地走過七十多年,未來在文化的呵護之下,將伴著時間之河繼續流動。

第二站:太子賓館

金瓜石10.jpg

圖10.太子賓館

金瓜石11.jpg

圖11.太子賓館

  太子賓館是日治時期日本田中礦業株式會社,為招待當時日本的皇太子在1923年在台灣展開十二天「東宮行啟」之旅所建造的。

金瓜石09.jpg

圖12.太子賓館

金瓜石12.jpg

圖13.太子賓館

  雖名為「太子賓館」但太子卻不曾住過。相傳是因為當時金瓜石礦區有許多人在礦坑工作,染有矽肺病,在當時誤以為這種病會傳染,故考量太子的身體,並未造訪金瓜石。太子賓館建築形式是完全依照皇室規格所建造,內有太子部屋、賓客部屋、貴客部屋、侍衛部屋等,其中的床柱採用的黑檀木、櫻花原木、檜木,都是相當貴氣的木材。庭園的造景設計相當典雅,有水池、假山水、老樹、花草點綴,站在日式房舍內,還可遠眺金瓜石的秀麗風景。

  光復後,由台金公司接管,成了招待貴賓用的「第一招待所」。當台金公司結束後,又由台電公司接管,並著手修護整建,以盡量維持建築原有風貌。

  即便太子不曾蒞臨,但留下來的這棟太子賓館讓我們可以不用出國就能看見日本皇室規格的建築。時代不斷在改變,但不可否認日治時期曾深深影響著我們,那些留存下來的建築與文化,無形之中拉進兩國的距離,即使在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仍可知道,曾有這樣的建築存在過。

第三站:黃金博物館

金瓜石13.jpg

圖14.黃金博物館

金瓜石15.jpg 

圖15.黃金博物館

  面對金瓜石這段掏金記憶,我們要如何保存?黃金博物館就是以這樣的出發點,引進生態博物館的概念,把地理景觀、歷史遺跡、產業文化權涵蓋在博物館的概念內,博物館不再只是一棟建築,我們能看、能摸、能體會,是一場完整的體驗。

  黃金是何等迷人,讓古今中外都對他如此痴戀,走一趟黃金博物館就能知道黃金的歷史與人類的發展是息息相關。我們看見金瓜石那段掏金的歷程,可了解黃金的歷史,能端詳黃金的藝術,還能親自摸摸黃金的質感。

金瓜石17.jpg

圖16.本山五坑

金瓜石14.jpg 

圖17.礦工

金瓜石16.jpg

圖18.礦工鏈金情景模擬

  若還想更深入的了解當時礦工掏金的情景,走入黑暗的五坑坑道,頭戴著安全帽,腳踩著溼滑的地,伴著廣播裡頭轟隆隆的爆炸聲,彷彿稍稍了解掏金的艱辛與危險。

  博物館能提供的也僅是堆砌出來的歷史,卻能藉由親自參與,那段記憶才會深入腦海之中。而我們就像搭上時光機,回到當年,親自看看體驗掏金人在黑暗的隧道中,尋覓著黃金的蹤影。

  一站一站的走著,卻也發現當越深入去了解一塊土地他就會告訴你更多的故事,走過這座巨大的黃金博物園區,也才知道,時間總是不著痕跡的流逝,歷史卻需要刻意的保存才會存在。而今,臺北縣金瓜石風華歲月落幕後,留下純真面貌,將最美好停留在片刻的時光中,那曾擁有的輝煌、滄桑,最終回歸原始模樣,慢慢沉澱成歷史,化作這一片土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