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芳-08.jpg

  火車,是遠走的既定印象。旅人總是帶著一只皮箱,滿腹憂愁,一雙憂鬱的眼任憑景色分秒溜走。在不識愁的年紀,極愛憂鬱氣息,效仿旅人搭上平快火車,推開窗,任和煦的微風在青春的心湖吹起一圈圈漣漪。其實目的地是離台北很近的基隆,但隨著流逝的風景及輕緩搖晃的車身,時間好像過了很久、很久,終於逃離那個熟悉的世界。

  隨著世界的步調加快,緩慢的綠色平快火車已被淘汰,往基隆的列車卻換成乾淨平穩的電車,但窗子再也推不開,也聞不到空氣中潮濕的青草氣味。懷念,記憶中的憂愁;思念,青春的懵懂。長長的列車猶如人生,有起點必有終點,只是一路上太過漫長,有太多回憶,卻無法輕易放下。

  台灣的第一條鐵路是在清光緒十三(1887年),台灣巡撫劉銘傳規劃建造,特聘請英國工程師馬利遜及德國的墨爾漢等人,進行規劃建造。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完成台北-基隆路段通車,總長28.6公里,接續進行台北至台南段鐵路,不久劉銘傳因病去職,接任的邵友濂因籌款困難停止施工,因此鐵路只進行到新竹段,長78.1公里。這條共花了六年五個月的鐵路,在1893年完成後,日本人於1899年接續新竹至高雄的鐵路工程,1908年完成縱貫線,隨後興建東部及其他支線。

  日治時期興建的鐵路對台灣產業影響至深,其中以煤礦業所發展的鐵路最多,除國有鐵路外,還包過私鐵與輕便鐵路。特別是礦產豐富的台北基隆路段最為發達,宜蘭線的誕生不但縮減交通成本,也創造另一波礦業黃金時期。

瑞芳-04.jpg

  在宜蘭線全線完工前,1919年只先開通八堵-瑞芳路段,因此又有瑞芳線之稱,直到1924年完工後才正名為宜蘭線。瑞芳鎮是台灣早期最具礦業價值的地區,而從瑞芳接續的平溪線鐵路提高運煤的產量,創造極高的經濟價值。另一端則是承接九份、金瓜石,凡往此區採金的工人都必須從瑞芳車站再轉車上山。

瑞芳-03.jpg

  瑞芳鎮曾因礦業而繁華,因鐵路發展的瑞芳街、逢甲路一帶,是昔日是人口聚集商業活動熱絡的地區,其中不乏百年老店及優雅古典的紅磚厝,圓形拱廊與雕花因時間的摧殘顯得滄桑,但仍舊可看出當年興盛的痕跡。

瑞芳-07.jpg

  瑞芳老街如今在火車站的後站,一走出地下道,沉寂的街道、殞落的建築散發著一股垂垂老矣的氣味,三三兩兩穿著橘色運動服的學生穿梭其中,形成極為強烈的對比,猶如年輕與老邁、新生與死亡,兩個不同時空卻在同一時間相遇。

  相較九份或十分老街,歷史更悠久的瑞芳老街總是被人遺忘,瑞芳一直是旅途的轉運站,轉接著平溪、九份、金瓜石這些熱門的觀光地區,轉著、轉著,時間的陀螺模糊了記憶,誰還能記得這段鐵路歷史。

瑞芳-06.jpg

  這幾年到平溪探訪多次,每次都是從瑞芳車站轉搭平溪線,尋覓每一個車站的風景,從侯硐、嶺腳、十分到菁桐,卻獨獨漏掉瑞芳這個轉運站。正或許它是個轉運站,就更容易讓人忽略,殊不知這近百年歷史的瑞芳車站早已換上新裝,以昏黃的燈光仿造起礦坑的模樣,以一號坑、二號坑代表月台,以照片比較今昔的改變,花個三分鐘走在短短的地下道,就如同走進小型的礦業博物館一樣。

  步出地下道,車站裡設有觀光詢問台,提供國內外觀光客旅遊訊息,而日語服務台,是一群瑞芳在地的阿公阿嬤所組成的志工團,每日輪班替外來的日本觀光客提供旅遊諮詢。這一群年過半百的志工團各個都相當親切熱誠,只要有任何問題來此詢問,他們都會盡心解答。

  我趨前詢問何處可找到更多瑞芳的歷史相關資料,阿公就立刻遞上DM,還介紹許多景點特色。他誤解我要前往九份或平溪,當說明來意之後,他便緩緩道出許多故事。

瑞芳-01.jpg

  阿公名為王孝敦,今年八十多歲高齡,身子仍然硬朗,說起話來鏗鏘有力。他是這個志工團的班長,小時後受日本教育,讀過金瓜石小學校(今時雨中學),老師當時教導的日文及歌曲都深印在他腦海當中,不曾忘記。他從腰包裡掏出報紙報導,指著照片說:「這是在四連棟前面拍的,這些都是小學的日本同學,他們回來金瓜石尋找他們小時候生活的記憶,也一同舉辦小學聚會。這張照片就是我們最後一次聚會拍的。」照片中是十來位白髮斑斑的老人,他們間隔了六、七十年後再相聚,當年童稚般的臉孔早已佈滿歲月的皺紋,但聊起當年的時光,彷彿才一眨眼的時間,又回到那個金瓜石最興盛的童年時期。

  他在這個車站遇到不少差不多年齡的日本觀光客,由於背景相似,也特別談得來。有時興致一來,他會唱起日本歌曲,包括日本兒歌及當時激勵人心的愛國歌曲,說著他立刻就哼起來,曲子雖然陌生,曲調卻相當輕快,讓我想起小時候阿嬤教我們唱的《桃太郎》-「ももたろうさん,ももたろうさん,おこしにつけた,きびだんご」沒想到聽我這麼一說,阿公也唱起桃太郎來。啊!真令人懷念的歌曲。

瑞芳-05.jpg

  故事才正要開始。阿公拿出一疊厚厚的信,有來自日本、香港及台灣各地,全是曾接受協助的旅客寄來的感謝函,裡頭寫著對台灣旅程的美好記憶,及滿滿的感謝。但阿公直說根本都不記得幫過些什麼,但對外來旅人來說,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面對陌生的環境、語言,阿公適時的伸出援手,真的是旅程中最貼心的回憶。

瑞芳-02.jpg

  阿公是個細心的人,凡寄來的信他都會一一在本子上註明姓名、收信日期、發生過的事情,儘可能的記住每張偶然相遇的面孔。他說旅行的人百百種,有人跟團,也有人自助旅行,有錢沒錢的人都有,但只要有一顆誠摯的心,能夠相遇都是緣分。曾經他遇到一對夫妻,相談甚歡,知道他們沒什麼餘裕,在臨別前買了一個礦工便當相送,沒想到因為一個便當讓這對夫妻非常感動,回國後仍一直惦念這一件事,不久知到台灣經歷八八水災後心急如焚,便寫了封信附上五千日圓,要阿公轉交給需要幫助的災民。

  阿公萬萬沒想到一個便當竟然得到他們這們深切的感動,也因他們能這麼慷慨捐出這五千日元幫助台灣人而感念在心。阿公拿著這一封信一字字唸給我聽,我想這對夫婦難忘的應該不是便當的滋味,而是台灣濃濃的人情味吧!

  看著那一封封遠方捎來的信件,每一封都是一個故事。而信封裡裝著的有感謝也有感動,而往往能伸出手的人總獲得更多。「相逢自是有緣」這句話聽來相當老套,但對我這個喜愛四處旅行的人,真切的感受這句話中的涵義。無論是路上問路的人,或是偶遇聊上幾句的人,我都想著是否上輩子也曾有類似的相遇,所以總是心存感激他們的幫助。

  火車啟程的時間又到了,阿公總會拿著DM走到月台,用日語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幫助。阿公不斷的叮嚀著我說「還要再來瑞芳哦!」,手中緊捏著車票,想講些什麼,卻只能微笑揮著手說著謝謝和再見。『我會再來的!』心中默想著,下次再來,一定把我寫的文章和照片親手交給阿公,謝謝他讓我對瑞芳又多了一段回憶。

DATA

名  稱|瑞芳車站

地  址|臺北縣瑞芳鎮龍潭里明燈路三段82

電  話|02-2497-2174

交  通|台灣鐵路管理局

【參考網站】

《鐵道博物館網》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