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鹽田-01.jpg

   在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這本小說裡,描寫嘉義布袋虎尾寮的鹽田情景,其中有一段貞觀看著池水的景色想著:「這池塘月色,一水一月,千水即是千月。」簡單的詞句,就將八景之一的虎尾寮夜景描寫的透徹。

  這些文字化成腦海中的一幅畫,阡陌鹽田映著深藍的天光與明月,月月相連的大地景色,是如此令人心動。

  這次和朋友同遊,來到台南除了古蹟之外,最想看的仍舊是鹽田。

北門鹽田-05.jpg

  台南有兩個鹽場,分別是七股與北門鹽場,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七股是土盤鹽田,北門則是瓦盤鹽田。瓦盤鹽田,瓦盤就是早年的甕瓦,將瓦敲破成不規則的碎片,鋪在結晶的土層上,這種方式又稱『磚仔埕』,因結晶時間短,製鹽速加度快,且瓦片可以隔離粗鹽與泥土連接在一起,採收的粗鹽細小又潔淨,自此流傳近兩百年。這方法是由吳尚新發明,他參考中國的晒鹽法,改良成台灣淋滷曬鹽的技術,提高鹽的產量。

  吳尚新是清朝時期台南最富有的鹽商,並在台南、嘉義兩地賣鹽,獲利後在台南建造「吳園」,當時有句俚語形容吳家的富有情形:「有樓仔內的富,無樓仔內的厝;有樓仔內的厝樓仔內的富」。而意思就是儘管有房舍裡的富有,也無法擁有這棟華麗的房舍,就算擁有這華麗的房舍,也不可能像主人一樣擁有家財萬貫。

北門鹽田-02.jpg

  北門鄉井仔腳鹽田是台灣現今最完整也最古老的鹽田。開闢的歷史從1818年開始,原本是無人居住的海埔地,先民就由佳里外渡頭鹽田搬遷至此,逐水井而居,遂命名為「井仔腳」,開始漫長的晒鹽歲月。因抵檔不了時代快速轉變,機械化的設備、鹽的進口、及政策因素,鹽田終究在2001年走入歷史。

  鹽是我們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食物也因為鹽而更美味,台灣近幾百年也因鹽業增加不少政府財政收入。總使鹽田已走入歷史,但已不產鹽的這塊土地,還記錄著這漫長歲月的歷史與文化,因此在2003年北門鹽田啟動了復晒的計劃,除了帶動地方觀光產業,也將製鹽文化傳承給下一代,讓他們知道先人在這塊土地走過的足跡。

 北門鹽田-04.jpg

   當我駐足望著阡陌的鹽田,心底不禁嘆道:「原來書中的景色是這模樣啊!」

  千江有水千江月,說的正是有水的地方就有月亮存在,即使江水滔滔流逝,月亮的倒影卻恆久都存在。這說的是中國人篤信的緣分,即使世事多變,但彼此相繫的那條線,只要有緣,一切都是存在。

北門鹽田-03.jpg

  如今北門鹽田雖已改變,但過去都一直存在。那堆起如小山丘雪白的鹽,在夕陽中映出迷濛的光芒,散落在鹽田旁的大靶與鹽籠,卻少了生活的氣味。一旁的攝影大哥說:「五點之後,阿桑都下班了,這個時間拍不出人文的氣味。」看他擺弄著採鹽工具,我也跟隨拍了幾張。

  風吹著,我卻想起書中有一段說著身為晒鹽人的心酸:「晒鹽的人靠天吃飯,落雨時,心也跟著浸在苦水裡。」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苦澀,晒鹽靠天吃飯,天公不作美,全家也得餓肚子!

  舔著粗鹽,有大海的味道,卻隱藏著一抹苦澀,粗鹽沒有想像中的那樣雪白細緻,反而帶點粗糙灰黑的色彩。想像著晒鹽的艱辛,在烈日下,站在灼熱的海水中,一顆顆的汗水滑過臉龐滴入海水,那種辛苦不是三言兩語能說的盡。

北門鹽田-06.jpg

  「無論時事如何變遷,故鄉永遠佔著最重要的位置;故鄉的海水夜色,永遠是她們心的依靠。」能有這樣的體悟,必定是看盡人生百態,最終還是覺得故鄉最美。雖然此地非我故鄉,望著迷濛的黃昏映著海水,它的美,卻是心中的記印。

  好地方並非要長年居住,即使只是短暫經過,難忘它的山岳雲霧、風土人情,一切了然於心,那就不辜負此地了!

DATA

名  稱|台南北門鹽田

地  址|台南縣北門鄉永華村井仔腳

電  話|06-786-1000

交  通|
開車
沿台17線往北門方向沿指標(145公里處左道進入)即可抵達。
大眾運輸
◎在台南市火車站前的中正路7-11商店的興南客運<台南東站>,搭乘往南鯤鯓線(經佳里與學甲)往北門,進入鄉鎮於北門鄉公所下一站管理處門口前的<北門站>下車步行即可到達該據點

【參考網站】

《前進鹽村》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