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原香1.jpg 

  「妳有吃過竹筒飯嗎?」阿麥用著原住民國語問我。

  我搖搖頭。其實我也不清楚每次經過拉拉山,小販用紅色油漆扭曲寫的「竹筒飯」廣告牌,賣的到底是不是正統的竹筒飯。

  阿麥又接著說:「多數的人都誤會竹筒飯是原住民才有的食物。其實在早期,只要住在靠近山邊的人,都會使用竹筒當作炊飯的容器。說真的啦!以前的人哪來的閒情逸緻弄這種竹筒飯,都嘛是隨處拿著可以盛裝的容器,就開始煮啦!你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些竹筒飯,全都是為了滿足現代人懷舊的風潮。」他一邊聊天,一邊熟練的翻動著火堆裡的竹筒飯。

  阿麥是住在阿里山山上的鄒族人。雖然個子不高,因身材勻稱而結實,比例顯得相當完美。搭上那黝黑的膚色,扎著馬尾的長髮,渾身散發著浪漫而不羈的氣息。

  他與我平時所見的中年男子有很大的不同。沒有事故的舉止,也沒有禿頭大肚,渾身散發出來的熱情與活力,像大自然那樣自在舒適,毫無壓力。

  我似乎也感染到阿麥的那種魔力,聊著聊著,那長期堆在心上的壓力漸漸鬆緩,釋放的力量輕輕的倚在檜木柱上。我癡癡的望著跳動的火苗,艷紅的舞姿恣意的搖擺,隨著空氣時起時落,用自己的節奏躍動。凝望的時間不用計算分秒流逝的珍貴,不必擔心下一刻什麼無法意料,不必去想永遠沒有對錯的問題,就這樣忘記時間與空間,沉迷在自己的世界,多好。

  自然對我而言是陌生的,在這麼講求回歸自然的時代,眼見山上的一切都那麼新鮮。砍柴、生火、煮飯,原是人類千百年來每天在做的事情,卻在這短短幾百年間悄然改變。

  不同的時代,相同的二十四小時,很難想像以前的人吃飯要花上這麼多的時間,如今現代人二十分鐘就能解決一餐。時代的進步帶來了便利,卻也因便利成為枷鎖,反倒鎖住了時間,也鎖住了健康。我們花了更多的時間在工作,相對生活的時間就減少了。

  「你們知道竹筒飯用的竹子是哪一種嗎?」阿麥對著那些八年級尾的孩子們問道。

  這問題別說是這些孩子們了,連我們這些六年級生也未必知道!

  彼此互望著對方,多麼希望此時有個聰明的傢伙輕而易舉的說出答案,只是大家仍是你看我我看你的一臉茫然。

  阿麥帶過太多團體,以他的經驗知道此時再不出聲氣氛就會降到冰點。馬上說:「是桂竹筍哦~你們知道什麼是桂竹筍嗎?其實會使用桂竹筍是因為它的竹子裡會有一層白色的薄膜,當烤好的竹筒飯撥開之後,那一層薄膜就會黏在米飯上面,就像『糯米腸』那樣。」

  原來一個小小的竹筒飯還有這麼多訣竅,難怪同行的朋友老是笑我是「都市俗」,只要出了台北市,就明顯智能不足。想想也對,雖然年紀也不小了,但基本上我的腦袋只有在工作的時候才會開機,下了班後就只會出現OFF的狀態。仔細想來,我能活到這個歲數,還真不是普通的幸運。

竹筒原香2.jpg 

  原本翠綠的竹子經過炭火燒烤後逐漸呈現焦黃,竹筒冒出滾熱的水份,滴在柴火上闢哩啪拉作響。食物的聲響傳入腦神經引起食慾大增,各個眼巴巴的等待阿麥手中的竹筒飯。空著肚子的等待時間感覺特別漫長,待烤好的煮筒飯冷卻之後,阿麥交代壯丁拿著磚頭將將竹子敲裂,然後阿麥以純熟的技術將竹子一一扳開,米白色的竹筒飯透著熱氣,陣陣的香氣挑逗著每個人的食慾。

  第一次親眼見到竹筒飯的製成不但驚喜卻也感動。就因為平時的生活太過便利,很難體會到食物對於人的意義除了溫飽之外,還包含著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恩惠。有一部電影叫做「無米樂」,導演以紀錄片的形式,紀錄了臺南縣後壁鄉三個老稻農的勞動與生活。在看見農夫辛勤種稻,那汗珠和著一粒粒的稻米,陪他們走過了大半個世紀,透過他們的勞動與生活,可以意會到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神、人與天、人與土地,是如何微妙地共生共存著。

  就因為住在這座繁華的台北城,衣食不缺,想吃什麼就有什麼,很難體會每一口食物都是農夫這樣辛苦的付出,才能享受如此的美味。每一件事物背後一定有個起源,每一口食物的背後必然有人付出,只是多半我們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隱藏於背後的真相不易顯現,但看不見的卻不代表不存在。

  夾起黏稠的竹筒飯放入口中,米飯中飄蕩著一股竹子的清香,咀嚼起來特別香甜有彈性。不知是否心理作祟,含在口中的米飯竟有一股說不出的感動。吃過太多所謂的美食,相形之下竹筒飯就顯得簡單,也因為這份簡單,才能吃出食物本身的「純粹」。

【竹筒飯小常識】

  竹筒飯,相傳源自原住民慶典活動的一種米食料理方法,一般會使用孟宗竹或桂竹的製作。取一段一端開口的竹筒,盛入以白米,酌加清水、香料佐料等,開口端再加予密封,置於炭火之上烤熟後食用,具獨特的竹香味。製作竹筒飯時,竹筒應該取自新鮮的竹子,才會具有淡淡的竹香味;如果白米爆香炒過,或加入過多的佐料,就會蓋過原有竹香風味。吃了正統的竹筒飯,您就會真正體會到啥叫「濃濃的人情味,淡淡的竹筒香」。

  使用桂竹製作竹筒飯的效果最棒,這是因為桂竹內壁有一層竹膜,竹筒飯經過燜燒之後,竹膜會包著竹筒內的飯,很容易整個撕下來。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喜歡吃竹筒飯呢?當然是因為竹筒飯在悶燒時會吸收竹子的香味,燒熟的飯就有一股令人垂涎的香味,吃的時候連著竹壁的內膜一起食用,風味絕佳。
在花東地區原住民稱竹筒飯為「德魯固」,且傳統的「德魯固」是不添加任何佐料,僅放入糯米及水。吃的時候可以充分享受竹子的清香,也可以沾著甜辣醬或麵茶粉食用,各具特色。而改良型的竹筒飯,也可加直接加進各種佐料於竹筒中一起悶燒,如肉、魚丸、香菇等,但最好先將材料剁碎後再混入米中,風味會更好。

【DATA】

名  稱|阿里山

地  址|

電  話|

交  通|

營業時間|

【延伸網站】

《鄒族原住民文化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