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城市3

  星期五的夜晚,剛踏出公車,朋友的電話就響起。
 

原來是在台北當代藝術館有一個新展覽的開幕酒會,第六屆城市行動藝術節—《黑暗城市+城市之眼》。

 

「城市」這個字眼立即吸引我的目光,關於長期活動在城市之中,對它總有著又愛又恨的複雜情節。我想在我的文字中「城」這個字眼出現不少,就因為生活在這裡,所以盲目忽略又強烈依賴,試圖擺脫又確切存在,我與城的關係,那應該是有切不斷的牽絆吧!

黑暗城市1其實長久以來對所謂的當代藝術有著莫名的恐懼。

 

藝術的歷史長的就如人類的歷史一樣,當人類尚未又文字之時,就有了繪畫,經過幾千年來,慢慢越趨成熟。從十八世紀過後,藝術越來越是活絡,派別與風格也趨於多元化。

 

藝術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尤其在迅速多變的資訊化時代,藝術的面向更廣,呈現方式越多,就越難突破。從平面到立體,接著燈光、電腦特效、聲音等等,表現形式越來越多,就越來越難懂。

 

我說我怕當代藝術,是因為很多時後我感受不到藝術家所要傳達的意念,我看不到所謂傳統美學中的「美」的存在,更有時候,我是真的不懂,也沒感覺到「藝術」。

 

還是先來說說這一次的展覽吧!

 

既然說的是城市,這次請來的藝術家多半是有建築或室內設計背景。在「城市之眼」則有法國的Nicolas FLOC’H、來自日本的黑川良一、奧村雄樹,以及王雅慧、江元皓、姚仲涵、陳志建四位台灣的新生代藝術家。「黑暗城市」則是由何以立、邱文傑、姚仁喜、陸希傑、楊家凱、蘇喻哲六位本土中生代建築師來主導。

 

我們拿著簡介順著走到一個個的開始觀賞。其中仍存在著我終究看不懂,也不知道他在說什麼的作品,當然也有幾個也很不錯的作品存在。多數作品擺脫不掉理性因子,很明顯的有建築師的調調,雖然我也無法明確的說出到底是何種因素,就是一股強烈的感覺。

 

「總覺得簡介裡的文字與作品本身有很大的差距。」朋友說。我點點頭。是啊!文字的意思我能了解,單看作品我也大多能夠體會,但偏偏兩者合起來一起看,就真的完全難以理解他的概念與想法。

 

讀藝評的朋友就說:「不要理踩那些文字,通常很多藝術家能做出好作品,卻無法將作品意念呈現的很完美。通常經過別人解讀後,總有一些差距存在。」

 

「有些時候,總能找到一些能與自己溝通得來的作品,我和這位藝術家有著相同語言。那些看不懂的,那我們大概是來自兩個不同世界吧!這時我就不強迫自己懂他,也免去代溝的困擾了。」我說。

 

這次作品大多是探討城市裡的各種面貌,城市裡的空間、時間,甚至擴展到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的感官體驗。城市包圍著我們的生活,分秒鐘的片段,存在著人類的七情六慾,緊湊的、空洞的、盲目的、歡娛的,在將一切元素拆解重組後,又是什麼樣的面貌?

 

黑夜與白天,這樣的對比下,明與暗則是這城市最大的不同面貌,燈光改變了我們的視覺感官。燈甚至能營造出空間與氛圍,難怪有人說城市的黑夜比白天美麗。建築師們利用黑夜給於城市新的彩衣,光改變一切原始黑夜的不可能,創造出新的可能,但暗黑城市又該是什麼模樣呢?

 

看完後,問朋友哪一個作品是他最喜歡?《流自慢》,她答。

 

黑暗城市1


  《流自慢》是台灣的藝術家陳自建所設計。上方是一個相當大的弧形圓蓋,影像則由從下方投影機向上投射,就像一個大凸透鏡在上方一樣,影片照好像是我們在地下道的圓孔看著上方的世界,影像左右晃動,而觀者就像一隻魚一樣,看著黑暗的城市。

 

我們在城市裡多半很少仰頭瞻望,我們都太匆忙,一但慢下腳步反而不知所措。《流自慢》以一個仰忘者的態度在看待這城市,隨著時間的流逝,輕輕晃動的是時間的軌跡。問了朋友之後,才知道作者採用魚眼拍攝,而在後製採用時間差的方式讓影像晃動,就猶如我們隔著水在看世界。

黑暗城市2
 

而我則喜歡《被忽略的微空間》。其實他的設計很簡單,用釣魚線懸掛著方塊玻璃,層層疊疊的,就像夜晚裡的維幕玻璃,透著真實窗外的燈光,讓我想起夜晚時,觀看著大樓裡的點點燈光,每一盞燈,都是一個家、一個故事。

 

不管我如何說,藝術嘛,還是得自己去看看才能體會吧!


 

【展˙覽˙訊˙息】

主  題|黑暗城市+城市之眼

人|郭肇立、劉克峰、蕭淑文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展覽時間|
2008/6/28 ~ 2008/8/2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