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失落的人

  這部跨越將近一世紀的故事,卻像日常生活般的瑣碎。故事以法官為中心再擴散出去,包括孫女賽伊、廚子、廚子的兒子畢久、吾友小屋的姊妹、瑞士來的神父,卻沒有一個特定的主角,每一個角色的總和,就像曾一度淪為殖民的印度一樣,失落而缺少自我,讓我想起「失根的蘭花」這篇文章。

 

  故事是由一場搶劫開始。慢慢回顧老法官的年輕時代,到了英國讀書的法官,一段幽暗的歲月,就像暗處躲藏的老鼠,總是偷偷的在啃食他的生命。那些片段回憶,瑣碎的猶如三姑六婆的午後話題,但這些人、這些事像是無關的全串聯起來,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正快速的消逝,不只是生命,國族認同,以及定位的不安感,在這些失落的人裡都能尋找到些許蛛絲馬跡。

  曾被英國統治的印度,對英國總是存著又愛又恨的情感,他用老法官這個角色來形容印度人對於英國的感受。雖身為一個咖啡色般的皮膚,但骨子底下卻恨不能夠如英國人一般白皙,以英國禮儀吃著印度菜,即使再怎麼崇拜英國,最終換來的還是歧視。

 

  在新舊文化的交替下,爭執是種過程,而最後留下的會是什麼?小說人物裡的迷失與困惑,正以不同的方式相同的在每一代人身上發生,失落一代傳承一代,若缺乏認知,這將是一場永不停息噩夢。作者以書中的人物引出社會問題,後殖民世代、族群認同、貧富差異、種族鬥爭,這些都與台灣很像。在喊出「我是台灣人」去無法認同獨立的人,或是以這種口號挑撥族群的人,「台灣」對他們而言又是什麼?作者以四兩撥千金的力道談論起這嚴肅的問題,藉由小說中的人物幽默輕鬆說出印度這個國家,點出人民所依賴的政府能夠給予的「未來」是否只能這般失落。

 

  國族認同對於台灣人民一點也不陌生,「中國人」與「台灣人」界線必須黑白分明,哪怕一個模糊就被冠上不愛國或賣國的稱號,但說真的這樣的認同是這近十年來才慢慢建立的。依照以前的課本,誰不讀孔子、大陸地理,愛國則說是愛中國,誰都知道台灣稱為台灣省。

 

  我想國族的認同需要不斷的教育,這是條漫長之路,只有四百年歷史的台灣,許多國家殖民地的台灣,哪一天才能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呢?在我的觀點,新舊交替之時,那道模糊不清的界線,終究會慢慢消失。


《繼承失落的人》


作者:姬蘭.德賽


原文作者:
Kiran Desai


譯者:李維拉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
2008/02/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