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孩子


  去年就看過《追風箏的孩子》這本小說,當時也為這對看似主僕,其為兄弟兩人的感情而留下眼淚,當知道電影要上演之時,首映當天就和朋友跑去看了。


  內心是充滿期待的,期望導過《口白人生》的馬克福斯特是怎麼詮釋這本熱賣了六百多萬本的小說。但看完後,覺得有點美中不足,短短的兩個小時,確實難以呈現小說中的一切,大概是我看過小說的緣故吧!總覺得還是無法陳述 出兩人之間那微妙的情感。

  《追風箏的孩子》的作者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講述一個關於友情、家庭、悲慘錯誤及補償之愛的感人故事。阿米爾與僕人哈山兩人是最好的朋友,雖是主僕關係,但兩人的情誼已有如兄弟一般。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每年一度的追風箏大賽中,每個孩子都渴望美麗的天空下割下最多風箏,贏得最多的勝利,但阿米爾是個溫順的孩子,不像父親那般擁有男人的鬥志,全是靠著哈山的幫忙,而這次的追風箏大賽哈山立志為阿米爾下勝利,讓他的父親刮目相看。哈山是個追風箏的高手,也在獲得勝利之時預見經常欺負他的一群大孩子,哈山為了捍衛勝利的風箏不願相讓,最後卻被強暴。這是整個故事變化的開始,親眼目睹此狀的阿米爾不敢挺身而出拯救親如兄弟的哈山,懦弱的他只能躲在一旁任慘狀發生,最終卻只能裝作若無其事的問哈山跑去哪裡了,其實他們彼此心知肚明,儘管內心有再多不安與怯懦,都挽不回一切,阿米爾情願哈山揍他一頓,也不願他這樣心甘情願的付出,哈山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成了內心最沉重的負荷,但內心的愧疚最終成為彼此的隔閡,哈山離開了,而他們也因為戰爭而到了美國。


  這幕強暴的戲是許多書迷看重的部份,卻因為書裡的劇情頗具張力,電影的部份就顯得稍微含蓄,而且阿米爾的內心戲部份不足,震撼力不足看小說的時候,但畢竟視覺部份是鮮明的,尤其在哈山滴著血走回家的那一幕,還是令人不捨。


  最後阿米爾如願在美國當上了作家,但心中的結始終沒有解開,他回到自己的國家,想尋回昔日好友,可是他已死在亂世之中,當年追風箏的日子已不見,換來的只是恐怖的戰爭,為了彌補中的缺憾,他冒著性命救回哈山的兒子,帶著他回到美國。有天,他們一起到公園放風箏,割下對手的風箏說道「為你,千千萬萬遍」,這種前呼後應法,讓整部電影有完整的結束。


  雖然整個故事電影裡面雖然都有交代,但卻對於內心的情感表現很少,少了被感動的元素,這部戲就像是個交代,把故事說了出來罷了!


  《追風箏的孩子》用風箏表述朋友之間合作與互信的情誼,也藉由故事中的風箏比喻自由,就像今日阿富汗的人民所嚮往的一樣,只是一個平穩安定的生活,我想所有的人民要的不多,只要能吃的飽、穿的暖,不要戰爭的恐懼罷了。

 

追風箏的孩子官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