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舊地名

  這次要介紹的書其實還滿有趣的-《台灣的舊地名》。從尋找地名的起源逐漸看到台灣歷史的轉變,而地名是人們對特定地點約定的專有名詞,也是鄉土故事的泉源,存在著自然地理以及人文的時光縮影。


  有人形容台灣宛如失根的浮萍,尋不到根的人們,注定在這片大海上漂
泊。說真的,未接觸文創產業之前,我對台灣也是這般認識,台灣是一塊不斷被殖民的土地,到底什麼才是我們的文化?在國語辭典上面的解釋,文化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總成果。包括宗教、道德、藝術、科學等各方面。其實文化就是生活的總和,不管是荷蘭人、鄭成功、日本或國民黨,這些多元的殖民下形成文化,至今看來這就是歷史,無論對錯已是無法抹去的真實。


  台灣的由來是什麼?正式納入清朝版圖是在
1683年,施琅攻克澎湖,鄭克塽投降,結束二十二年獨立的鄭式王朝,次年康熙23年改明鄭的東寧為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灣的舊稱頗多,揚州之域、岱嶼、員嶠、雕題國、瀛洲、東鯷、夷州、流求國、東瀛、小琉球、雞籠、北港、東番,這些都是。台灣在清光緒201894年割讓給日本,而日本也統治了50年。


  台灣許多地名是慢慢演變而來,於大正九年
1920年實施大規模地方政區域改革。大規模調整則將清朝更改為較雅的名稱更改為明鄭時期的舊名,二來蛻變為日式地名,看似不相關的名字,但命名都與福佬話的讀音相似,再以日語讀音的近因漢字替代,其三就是將以往三個字的地名更改為兩個字,並用近似雅字音取其意來代替。


  就如我所居住的三峽,原名為「三角湧」,其因地位於三峽溪、橫溪、大漢溪交會處而得名。日據時期稱三峽庄,以及三角湧(台語)與日語三峽
sankiyou相似而改稱,民國34年改為三峽鎮。基隆則是地理形勢很像雞籠而得名。宜蘭,舊稱葛瑪蘭(蛤仔難)以原住民族名音譯,清朝美化加(宜)字。嘉義舊稱諸羅,因平補足洪雅族諸羅山社之社名,於荷蘭時期。於清朝乾隆51年更改為嘉義,因林爽文之亂,軍民一心堅守城鄉,因此賜名為嘉義。


  回溯這些地名也能發現台灣地區藏著許多小故事,這些故事在時光中逐漸模糊,流傳下來的總帶著一些瑰麗的色彩。


  在大眾不斷批評台灣的同時,是否真的了解過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是否知道自己住的地方地名的由來,若有一天要跟外國朋友介紹這塊土地,又會怎麼介紹呢?朋友說:「多數人或許對紐約、巴黎、泰國了解的都比台灣多,憑什麼批評台灣!」我心有同感。


  台灣是什麼模樣?是侯孝賢所拍的《悲情城市》、吳念真的《多桑》、蔡明亮的《愛情萬歲》、李育賢的《六號出口》,這些導演底下的台灣不過是小小的一部份,若沒經過這些殖民的過程,台灣會是在哪裡?


  艾薇曾寄封信給我,標題寫著「洋基球場上播放『介紹台灣』的影片」。因為王建民全世界看到了台灣,這塊我們認為不怎麼樣的土地,你會怎麼介紹呢?很髒亂、政治很亂

……還是?「在真正脫離政治色彩之後,才能把台灣介紹出去」內文這麼寫著,我狐疑的把影片看完。我從來不知道可以用這個角度看台灣,原來台灣比我們想像中更美、更棒,影片結束了,我感動的流淚。

 

  我不知到影片的來源是何處,但確實比新聞局、觀光局拍的更棒!尋根是一種過程,從小小的地名便能發現更廣大的土地,我內心有個小小的渴望,當我們在批評他的同時,多花一些時間了解他、發現他。


《台灣的舊地名》


作者:蔡培慧 / 陳怡慧 / 陳柏州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04/01/1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