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札克與小裁縫

  這是一個在大時代下的小故事。一對情如兄弟的朋友,在動盪的政治中,被迫離開家鄉與父母的懷抱,隻身來到四川偏僻地帶「鳳凰山」。

 

  文革時代底下,完整的人生逐漸變形。失去了文字,這兩個主角只能隨著社會體系,尋找出一套生存模式。故事一開始,村長見著他們所帶的小提琴,硬生生說是一只玩具罷了,直到他們拉出莫札特的音律之後,喊著「莫扎特永遠想念毛主席」眾人才歡欣鼓舞。那個時代的口號,是一種粉飾過的輝煌,但實際上中國人民的內心,卻像踏著蹣跚的步履前進,歪歪斜斜的走過漫長的一生。

但他們年輕的靈魂,渴望是無法被掩蓋住的。文字了力量並非單純來自於文字,而是散播。在他們順利從四眼那裡偷書成功之後,每夜在昏暗的媒油燈下徹夜長獨,從文字中獲得知識之外,也開始瞭解何謂愛情。在他們遇上小裁縫開始,善於說故事羅明,有計劃的要透過這些文學書籍改變一個年輕美麗、靈秀的山村的小姑娘。那個叫做「小裁縫」的姑娘,在「巴爾札克」的文學中,得到愛情的啟迪。


  巴爾札克的文學「高老頭」確實啟發了小裁縫的心靈,因為她深刻知道巴爾札克所說:「女人的美是無價之寶」,終於她選擇帶著這無價之寶離開山林,遁入繽紛燦爛的城市生活之中。


  這也是本與「書」關係濃厚的一本小說,這讓我想起《偷書賊》那個急於想要認識文字的小女孩。同樣是動盪的年代,同樣是扼殺文字的時代,我們才能更明白文字的力量,是人類文明的一切。若文字消失,將會變得毫無力量。所以統治者很清楚這一點,控制人民之初,便是控制文字能給予我們的知識。


  筆者以輕鬆的方式描寫知青「羅明」與「馬劍玲」,同樣是黑五類的家庭,在反制的社會體制中,共同尋找暗室裡的那道光芒,在「求書若渴」的年代裡,不放棄盜火種的希望。


  忘了自己何時一早踏進書籍的旋渦之中,這條不歸路,只讓自己越顯謙卑。因為在文字的洪流之中,能抓取的仍甚少,尤其更是閱讀就發現自己越是無知。《巴爾札克與小裁縫》動人之處不少,但最動人的是,它「不刻意」要動人。從書籍裡可以看見筆者所安排的各個細節,而且採用一個代表情慾歡娛的巴爾札克,以及村落保守的小裁縫。主角回憶這一切的時候,鳳凰山裡的時光,早已沉浸在水中,那一段苦辣的歲月,佈滿千瘡百孔的年代,它像是座海市蜃樓。


《巴爾札克與小裁縫》

作者:戴思杰


譯者:尉遲秀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
2003/01/22


延伸閱讀:《偷書賊》 
風之影

延伸電影:《巴爾札克與小裁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