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g

  這一本書一開始作者就已闡明自己的論點,他不認為憂鬱症與創造力有絶對的關係,更指出憂鬱症是如何將靈魂困在牢籠。如果梵谷不憂鬱,如果當時已有百憂解,那麼歷史會不會改寫?梵谷將是一生平庸,還是畫出更感人的畫作?

  對於憂鬱症的治療分為兩派,精神醫學認為憂鬱正是腦部的病變,具研究是因腦部的海馬回和杏仁體中心核變小,只要控制腦部分泌正常,憂鬱症即可恢復。但以心理學而言,憂鬱症是一種心理的疾病,使用藥物是無法治癒,必須透過各種心理療法,讓心理醫生幫助患者走出創傷,找出心中的謎團,改變心態,重新面對生活。這兩派各有說法,但以目前的醫學雖然研究出憂鬱症與大腦分泌物質有關,但目前尚未有人能肯定這個答案。憂鬱症的治療在現代仍舊是各說紛紜,然而這些病患呢?是否像隻白老鼠呢?

  21世紀全世界造成死亡率最多的三大疾病是癌症、愛滋病及憂鬱症。而自殺是憂鬱症大部分且重要的死因。根據衛生署統計,1998年自殺首度擠掉了呼吸道疾病,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十位,而其死亡率爬升幅度,更居十大死因之首,2000-2002年自殺爬升的速度沒有趨緩。根據中研院鄭泰安教授的調查顯示,台灣地區自殺死亡者在自殺之前,98%患有精神疾患,其中憂鬱症者高達九成以上,因此建構憂鬱症的防治方案刻不容緩。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指出,「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2020年憂鬱症將成為全球「疾病負擔」的第二位,僅次於心臟血管疾病。(聯合報94.1.19 A3焦點)

  然而一顆藥丸真的能解決人情緒上的問題嗎?這想必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作者便針對這樣的問題提出佐證,從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亞里斯多德、浪漫主義、梵谷、畢卡索一直到今日關於情感性疾患的個人書寫,以及最新現代醫學、精神病學、心理治療等,大幅修正我們對憂鬱症的理解,憂鬱症並非是無法治療的一種疾病,作者以醫師的身分帶給無數患者一線希望。

  本書也提出多數人對於「憂鬱」有種莫名的崇拜,認為這些大師都是在這樣的憂鬱情懷之中創作出偉大的作品,那麼「憂鬱」有被治療的必要性嗎?如果身處憂鬱是否就能與這些大師一樣!以梵谷為例,他的生命只走過三十七個年頭,最終還是以自殺作為終點,這樣的一位大師,對於藝術而言實在是一大損失,徜若我們提出一個假設問題「如果當時有百憂解,是不是會扼殺了梵谷的創作能力呢?」梵谷最有名的畫作「向日葵」則是在他憂鬱期間所創作出來的,那炫麗的色調,繪畫出來的筆觸是多麼誘人啊!如果…只是如果,他當年吃了百憂解,是不是就沒有今日「向日葵」這幅畫呢?

  其實,我倒想換個方式提問,「如果你是梵谷,願不願意被治癒?」。若是身處憂鬱之谷,並能體會那徬徨無助、充滿空虛、悲傷的世界裡,是多麼的漆黑,想必誰也不願一生都身處在那種環境之中。憂鬱症並不單單只是心靈上的疾病,因為憂鬱而衍生出來的疾病有很多,根據研究,得癌症的人多半都是憂鬱症病人。

  憂鬱症不容忽視,他不過是大腦的一種疾病,就像感冒一樣,只要服用藥物也能夠復原。這是本書最主要的論點。

  但是還是有人提出「那麼為什麼心理醫師也會自殺?」。多數人好像都把醫生當神,外科醫生也會得癌症啊,眼科醫生也有可能近視或是白內障啊!醫生也是人,尤其是精神科醫生,每天要看這麼多的病人,解決這麼多人心理的疾病,對他而言長久以來也是一種壓力,他也是有家庭,也一樣會遇到挫折,他一樣會心情低落,他一樣有可能走上不歸路。根據統計精神科醫生是所有類別醫生當中壽命最短的,我不知道這樣的統計有沒有根據,但是若是忽視心靈上的疾病,有可能就此結束生命。

  梵谷在世的時候幾乎連一幅畫都賣不出去,長久以來仰賴弟弟的幫忙。梵谷是個創作量很大的畫家,每當憂鬱症復原,就完全投入繪畫的世界,但是當時他的畫風前衛,並不被當時畫壇所接受,甚至有人口出惡言批評。他在世的時候沒有人認為他是個創作的天才,但卻在他死後聲名大噪,許多人搶購他的畫作,甚至到今天他的一生都讓人津津樂道。但是梵谷到死前的那一刻都不知道自己會從一個潦倒的畫家,搖身一變成為一位天才呢!如果當時,精神科醫生能治癒了他,那麼在他生前說不定就能受世人讚仰,創作出更好的作品,生活也大大改善。

  但一切都不是這樣。他在死後成名,賣出的畫他一分錢也沒分到,所有的功名他也沒聽到,人們討論他,愛他的畫,甚至將他與憂鬱僅僅綁在一起,似乎在感謝上天給予他憂鬱,我們才得以有這麼棒的藝術可欣賞。這麼一來,不就真的太殘忍了嗎?

  憂鬱症一點也不英雄壯烈,他只會啃食生活的一切,推往生命的幽谷。誰說快樂就不同創造出更棒的創作呢?這本《如果梵谷不憂鬱》值得推薦,不但讓你能更了解憂鬱症,也讓你去關懷你身邊的每一個人,帶領他們走出人生的低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