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敢來晚餐.jpg
  這部堪稱黑白版的「門當父不對」,談的不只是岳父與女婿之間的問題,而是擴大到種族主義的議題,黑與白的人權階級問題雖然跟著時代變遷而有改變,但潛藏在每個人心中的種族意識,卻沒有改變。

  「誰來晚餐」(1967)是「誰敢來晚餐」的前身,原本是描寫一位白人女兒帶著黑人男朋友回家吃﹔在本片卻換成黑人女兒袋白人男朋友回家共度週末。以往黑與白的總族議題總是嚴肅的看待,本片卻用誇大的方式來看待黑人與白人,以無傷大雅的玩笑來看待不同總族的刻板印象。兩部影片相距40年,原本嚴肅的議題在搞笑的呈現下,以更輕鬆的態度來面對總族的問題,也展現美國種族議題的變遷。

  在「誰敢來晚餐」談的不再是種族歧視,而是說出這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即使在不斷倡導種族融合、人權平等的美國,也難跨越一般對人的制式概念。就像片中女主角並無預先告訴他爸爸其實他男朋友是白人,而他爸爸第一眼見到她男朋友便認定他一定是個黑人,甚至還跟黑人司機哈拉了好一段時間才知道真正的主角是旁邊的白人。我們容易對事情做制式的判斷與認知,比如黑人女人就應該找個黑人男人結婚,女人就應該找個比她年紀大的老公;一但跳脫一般人所認知的價值,就不被認同。

   種族歧視,已經不是人權的平等問題,而是物質上與人權的認同。長久以來不同總族的發展,刻板的印象深植心中,也因為不同的特性,這之間所產生的迷思及誤解,就像是條鴻溝,難以跨越。這部電影採用玩笑的方式來破解迷思,例如:兩姊妹開始討論起白人男性的性器官大小、男友在餐桌上說的黑人笑話,都一再的證明事事無絶對,一般社會對種族的認知都太過淺薄,也因為這樣,很容易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容易產生偏見,有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

誰敢來晚餐2.jpg

  其實在我們台灣雖然沒有膚色問題,卻有不同色彩問題,這樣的問題每每到選舉時分就浮上檯面,我們有的不只是種族之分還有著特別濃郁的政黨色彩。有人說:台灣人都是政治狂熱份子。不可否認的一到選舉時,無論是高學歷的教授或是基層的計程車司機,每個人都過度狂熱的捍衛自己政黨色彩,衝突與爆發從新聞上我們都看的到。無論像美國這麼大的國家,或是像小的跟綠豆大的台灣,種族的問題都在這塊土地上紛紛擾擾了許多年,不禁想問:我們真的了解對方嗎?或許打破種族的迷思,我們可以看見的會比現在更為寬廣。

   片中的岳父與女婿從誤解、爭執到惺惺相惜,這過程中讓他們更了解彼此,跨越種族之後卻也簡化了這個事件,其實到頭來只不過是一個深愛女友的男人,以及深愛女兒的父親而已。從誤解到信任,這過程男主角也吃了不少苦頭,甚至差一點就失去深愛的女人,但若是沒有這些事情,彼此也不會更珍惜現在所擁有的。

  人生應該是很嚴肅的議題,但用輕鬆幽默的方式來看待,也讓這一切輕鬆了起來。或許很多事情我們不應該太過嚴肅,偶而幽默一下,再困難的事情好像也可以迎刃而解。

**電影資訊**
類  型:愛情、喜劇
片  長:
分  級:
導  演:Kevin Sullivan (哈啦大髮師2)
編  劇:David Ronn(終極寶鏢)、Jay Scherick(終極寶鏢)、Peter Tolan(老大靠邊閃)
演  員:巴尼麥克 Bernie Mac(安打先生)、艾希頓酷奇 Ashton Kutcher(蝴蝶效應)
發行公司:哥倫比亞、福斯
上映日期:2005/04/2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