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廟02

  每次到台南,不免要開發一些沒吃過的小吃,但行程中,胃總會留些空間,吃吃我最喜愛的「武廟肉圓」。

  說到肉圓,個人特別偏愛南部用蒸的肉圓,其主要用蒸的肉圓口感清爽、體積較小、醬汁特殊,或許從小不曾接觸南部的肉圓,當我一嘗試之後,竟然就愛上這種清爽軟嫩的口感了。

文章標籤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白天的星星  

 

  吉米神父說:「廢棄的鐵軌不會再有火車駛來,並不表示天主遠離廢棄的教堂,就如同天上的星星,在白天依舊是存在的,只是人們的眼睛看不見而已。」

文章標籤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測候所-07

  每天上班前,是否習慣打開電視看看今天是晴、是雨,該擦防曬還是該帶把傘。而今的便利,實在難以想像19世紀後期,氣候的觀測是架設在燈塔上,直到日治時期明治29年(西元1896年),台灣總督府發佈在台北、台中、台南、恆春、澎湖五地設立台灣第一批的測候所,而後又在台東、花蓮港、宜蘭、彭佳嶼、新竹、竹子湖、紅頭嶼、日月潭、大武設立,台灣的氣象就在此時奠立基礎。而回顧百年前的氣候所,經過時間的流轉,有些已損毀、有些已改建,而留下來的經過修建之後成為國定古蹟。 

  而位在《台南文學館》後方的圓柱狀建築就是俗稱『胡椒管』的台南測候所,是全台唯三的胡椒管建築,如今僅有《台南測候所》原汁原味的被保留下來。其實《台南測候所》最早則在明治30年(西元1897年)在天公埕街官有家屋(今天壇北側)設立「假測候所」(臨時測候所)進行觀測,同時進行籌建工作。於隔年明治31年(西元1898年)搬入現在的位置。

文章標籤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駁二-001

  當急速的現代化同時,每座城市幾乎是由連鎖產業所建構成相似的樣貌,城市的美,變成複製的美,如相同的旋律不斷不斷重複著,相似的樣貌又能存有幾分魅力呢? 

  多年前的高雄仍是座工業城市的樣貌,無論港灣、橋樑、街道意象中像是籠罩著一道黑灰色的煙,久久無法散去。那已是多年前的印象。還記得去年我在85大樓上眺望著高雄港時,湛藍的海港散發著南台灣的活力。是什麼因素讓高雄在近十年間能有此的改變?而為什麼一齣《痞子英雄》讓人看到那麼不一樣的高雄呢?

文章標籤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成美-001

  初次踏進達府,一個連名字都很陌生的城鎮裡,最先了解的並非在地文化,而是踏進一個百年華人社區。

  台灣,做為華人移民的島國,對於移民文化並不陌生,從族群衝突到文化融合,這些現象並非台灣特有,而是早期東南亞華人移民的共同寫照。今日,泰國有華人血統的人口到底有多少,尚未有確切的統計數字,但初估約700~800萬人,占總人口12%,但這群泰國華裔卻是泰國的重要經濟支柱,這些華裔有一部分是明末清初跟鄭信同時期來到暹羅謀生,也有一部分是在清末時,因為戰爭而逃到此地生活,而我所拜訪的「成美社區」就是在此時期建立,至今莫約一百多年歷史,若不是在地人細細介紹,恐怕就這麼錯過這麼具有特色的社區。

文章標籤

Eure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